可可情感网 > 情感生活 > 文章详情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测试(浅析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特征)

日期:2021-05-29 20:35:01作者:凭栏而依图片:未知人气:+

三字经里说:“人之初,性本善”说的是人性天生都是善良的,没有人生下来就坏。

可今天我要告诉你的是,有些人天生就是“坏人”。

这类天生的坏人患的是一种无法矫正的性格缺陷,50%来自于先天,也就是说这种人从出生就自带50%的“坏“基因。

这种性格缺陷俗称“无良症”,又叫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患有这种心理疾病的人不是不能分辨对错,而是不受这种“是非观念”的约束。

著名犯罪心理学家李玫瑾教授在《犯罪心理研究—在犯罪防控中的作用》中指出:“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属于变态心理学或精神医学的术语之一,特指在个人行为中普遍存在的无视和侵犯他人权益模式。具有反社会人格的人会频繁对周围人有扰乱行为,并且显示出对他人权力的漠视。”

相关人员曾对患有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人做过一个实验叫“诱发电位实验”。

“诱发电位实验”就是在你脑子里做了个监控,然后给你看一些词,观测你在看这些词的时候大脑哪个区域会亮。

我们普通人在看到牵手、拥抱、接吻、爱、父母、爱人这些词的时候,大脑的某一个区域就会亮,因为这些跟情感有关的词会让你兴奋、温暖。

但是这些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患者在做这个测试的时候,研究人员就会发现,当他们看到爱、拥抱、父母等相关情感词语的时候,跟他们看到杯子、桌子、沙发、冰箱反应是一样的,他们大脑没有“情感反应”这一说。

更重要的是,当这些人看到情感画面的时候,他大脑中亮的那个部位是我们正常人用来解数学方程式的部位。

也就是说他无法理解正常人的情感诉求,他在用解方程的思维来思考感情这件事。

从这个实验你可以看出来,这些人的脑部结构,神经元的联系跟我们普通人是不一样的。

这样说来就很好理解为什么有些人在做了坏事之后毫无愧疚和悔过之心,因为他们内心感受不到伤害别人而所受的煎熬。这种行为被相关人士称为“情感异常”。

情感异常说的是有正常情感的人在感知到别人的情谊时会努力

回应,从而得以融入一个群体,学习群体规则,并与他人形成互动。

而患有这种人格障碍的人对别人的情感从不感知,更不会回应或回报。

所以你看很多案件的犯罪嫌疑人,在作案后警方对他调查后发现,他背后有爱他的家人、有温暖的家庭,甚至有部分犯罪嫌疑人家境非常不错。所以我们会想不通:“他为什么会这样?”

那是因为患有“反社会人格障碍”的人,他对爱、亲情没有感知,也不会受情感的牵绊和约束。他就是简单的从“犯罪”这个行为中获得满足和刺激。

多年前曾经有一个案件,主犯王某因抢劫入狱,在狱中他毫无悔过之心,反而想着出狱后大干一场。但是他想要是自己干了坏事,他的妈妈一定很痛苦,正常人会因为有这样的顾忌停止自己的犯罪行为。而王某第一个念头却是:“我先把我妈杀了,叫她瞬间不知道痛苦,然后我就能放开干了。”

所以你看,这类人对自己的母亲,至亲的人也不能形成情感。这种在我们正常人看来不可思议的地方正是这类反社会人格典型的标志。

同样2018年章莹颖案中当法官在宣判结果时犯罪嫌疑人居然露出了微笑。

了解这个案件的人都知道这名犯罪嫌疑人的所作所为令人发指。他在作案之前就已背负“12”条人命。这时我们会问:“这种人午夜梦回的时候不会害怕吗?不会受到良心的谴责吗?”

那我来告诉你,他们是不会受到良心的谴责的。因为他们是“无良症”患者,是没有良知的。

良知是什么?“良知”是一种建立在情感依附上的义务感,它会激励我们做出不符合常理的判断。通过这些判断知道哪些事情是合理可行的,哪些事是有悖常理,需要我们约束的。

卢梭曾说过:“良知是善与恶的万无一失的评判者。”

而一个丧失良知的人你是无法跟他谈善良与正义的,就如章莹颖案件中的犯罪嫌疑人。

那么患有此类人格障碍的人初期有哪些表现呢?

这类人往往易冲动、烦躁、好斗、说谎、毁坏物品、虐待动物。

这种人格障碍在15岁之前会有相关的征兆,15岁开始症状会表现的更为明显。

在玛莎.斯托特《当良知沉睡》一书中例举了一个案例。

12岁的斯基普是个聪明、可爱的孩子,他在学校深受老师的喜欢。可是这位孩子最喜欢做的事却是“杀青蛙”,用各种方式杀死青蛙。

后来他觉得杀死青蛙不过瘾,就想给青蛙吃个“爆竹”会怎么样。结果他拿了个爆竹塞到青蛙嘴里引爆,那只青蛙被炸得血肉模糊。

正常孩子要是看到这种场景肯定会被吓到,可这位12岁的斯基普看到“血肉模糊”的青蛙却非常开心,觉得很过瘾。

这种从小就有暴力倾向、以虐待动物为乐的行为一旦出现,家长就该引起足够的重视了。如果他同时伴有说谎、无法遵守社会规则、易怒、具有攻击性不顾及自身或他人的安危,那么这个孩子很有可能患了“反社会人格障碍。”

那么既然说这种“心理疾病”是先天性的,是不是早发现就没多大意义呢?也不是。

因为先天的因素只占50%,其它50%因素可能跟他早期情感依附和社会文化等有关。如果我们发现的早,及时的将他控制在视线范围内,监控得当,也不一定会对社会产生严重的危险性;但如果你放弃或放任他们,就会给社会埋下一颗“定时炸弹”。

有的人也提出,患这种心理精神疾病的人,是不是智力有问题或是发育迟缓什么的?

不是的,相反“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人在实施犯罪、操控别人上显得非常聪明。

在“反社会人格”临床诊断中有一条就是:惯于欺骗和操控他人。

他们善于观察对方的弱点,利用对方的软肋下手,抓住对方的要害进行控制和胁迫。

因为没有情感和道德的束缚,这类人在从事犯罪活动时往往显示出特别高的智商,正因为如此,这类人犯罪时会特别可怕,手段通常也极其残忍。

曾经有一个轰动全球的杀人案,犯罪嫌疑人不仅杀了人还把自己杀人、分尸的经过拍下上传到网上。

在整个过程中,他并不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丝毫的愧疚,对一个生命的逝去在他眼里不值一提,他更在乎的是这件事上传到网上后能引起多少人的关注,以此来寻求刺激和欲望的满足。

当然,最终案件侦破,这位犯罪嫌疑人也得到了相应的惩罚。不过在受审的过程中,他自称是受到了某人的操控和胁迫才做出了这样发指的事。

经警方调查,这不过是犯罪嫌疑人自编自导的又一出试图遮盖自己罪行的好戏而已。

他臆想了一个人使自己在这场犯罪活动中变得无辜、仿佛自己也是一个受害者,好逃脱法律的制裁。

值得注意的一点是,这种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人惯用的招数之一便是“装可怜”,他们用一套套的谎言,将自己扮演成一个无辜、软弱、可怜的形象,博取受害人的同情,从而取得信任,其目的不过是让受害人彻底相信自己是否具备“攻击性”进而达到自己的目的。

我们说了那么多“反社会型人格障碍“人的特征及危害,那生活中我们应该怎么识别这类人?当这类人出现在我们身边,又应该怎么做才可以避免伤害呢?

玛莎.斯托特博士指出,患有反社会型人格有以下七个特征:

无法遵守社会规范;

惯于欺骗和操控他人;

行事冲动,无法提前做出计划;

易怒,具有攻击性;

毫不顾及自身或他人的安危;

一贯不负责任;

在伤害、虐待他人或偷窃他人东西之后毫无悔意;

如果上面七条占三条,那么这个人在临床上就足以被诊断为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当然当你意识到他有“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我相信一定会采取措施的。怕的是什么呢?是你无法明确判断出他真正的意图或者是分辨不出他到底是不是“反社会型人格”的时候,容易被他所迷惑。

就如我们上面提到的这类人相当善于伪装自己,同时演技高超,喜欢装可怜博取同情。

这个时候你一定要有自己清醒的认识和判断,不要受干扰,更不能有颗圣母心,认为自己可以改变他。你要知道这类人是无法通过说服教育或是付出行动去感化他的。

“是块石头都该捂热”只出现在电视剧里,是不会出现在“反社会型人格”人的身上的。

同时我们还需要注意一类人,利用自己的身份掩盖自己的犯罪行为。

就如我们在很多新闻上看到的“禽兽教授”“变态高管”,他们就是利用自己的身份做掩护来实施犯罪。

因为我们常人会有这样的思维“一个教授怎么可能做出这样的事?”或者“他都做到这个位置了不可能干出这样的事来。”

就是因为这些人熟知大众的心理,所以在实施犯罪行为时会对受害者进行威胁,让受害者在事发后不敢声张,所以这才让那些“禽兽教授“屡屡得手而又能轻易逃过法律制裁。

可见这种人不仅坏而且非常狡猾。

曾有句话说:“地狱空荡荡、魔鬼在人间”用来形容这类人再恰当不过了。

那当我们在人间不幸遇到这样的魔鬼怎么办?我想除了远离,像“新型冠状病毒”一样永远将它阻隔在自己世界之外,没有什么更好的办法了。

今天为什么要专门写一篇文章来跟大家来聊“反社会型人格”呢?

是因为在生活中当身边的某个人经常偷东西我们会认为这个人有偷窃行为;

要是他打老婆和孩子我们会认为他脾气不好有暴力倾向;

他对人、对家庭冷漠,没有责任心,我们会认为他性格孤僻、缺乏责任心。

但我们很难将他与“反社会型人格”联系在一起。

那你会说,家庭暴力、缺乏责任心、偷窃等行为和“反社会型人格”都是存在危害的,我知不知道它们之间的区别又有什么关系呢?

当然有关系,而且关系还很大。

简单的来说,偷窃、家庭暴力可能只是这个人在一个时期内产生的行为。

这个行为会随着坏境、时间等因素的变化产生改变,你是可以通过一些方法去影响他,让他改变。

而“反社会型人格”的人,他是身体内自带这种“犯罪基因”,是一种天生的人格障碍,你是很难通过外界去影响改变他的。

李玫瑾教授称这类人为“心理上的高位截瘫”,基本无法治愈。

这类“心理高位截瘫”的患者,其实是需要终身监护的,可人们却从未有过这样的意识。

这也就是为什么一些犯罪分子在服刑结束后没有改邪归正,反而变本加厉的从事犯罪活动。

就比如我们之前提到的“章莹颖案”以及那起轰动全球的“加拿大碎尸案”。这些“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人,法律制裁对他是不起作用的,只要有机会,他就会卷土重来,重新寻找下手的机会和目标。

这类人相当于社会的“隐形炸弹”,你不知道他什么时候会爆炸。

所以李教授提出,这类人一旦进入我们的视线就要长期给他监控起来,否则他会社会的危害是极大的。

通过这篇文章我就想告诉到家,当你身边出现这类人的时候你要第一时间远离他,如果他已经有伤害你的倾向,那么你要迅速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不要对这类人抱有幻想。

假使你对这类人心存侥幸或幻想,那当他心里存着的那颗“炸弹”爆炸的时候一定会把你炸得粉身碎骨。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如需转载请保留原文地址:http://www.gzkyz.com.cn/article/41565.html

凭栏而依

倾诉你的情感,分享属于你们的故事
私聊 +关注

手机版 | XML地图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5-2020 www.gzkyz.com.cn 【可可情感网】 版权所有 | 湘ICP备20010517号

声明: 部分信息与图片素材来源于互联网,如内容侵权与违规,请与本站联系,将在三个工作日内处理,互联网不良信息举报邮箱:*****@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