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情感网 > 情感生活 > 文章详情

缺爱是什么意思(孩子出问题就是缺爱)

日期:2021-05-20 09:56:44作者:壹点灵图片:未知人气:+

01 缺爱能“解释”一切

“缺爱”是个流行词,似乎可以解释一切成长的问题,也是许多心理学文章喜欢切入的角度,并把矛头指向父母的养育方式。

网络上关于缺爱的讨论和分享也有很多,简单搜索就能得到:

1.小时候缺爱的人,在情感上是会有很大的缺失的,而这种缺失,轻则影响一个人的人生,重则,影响社会上很多人的人生。

2.为什么很多人不懂得爱,就是因为他们没有被好好爱过,我们向父母、家庭学习爱,很不幸,他们给我们的是抛弃、忽视、严厉、苛责。

3.极端缺爱的家庭会培养出犯罪人格。

4.除了天生反社会人格障碍之外,其他一切犯罪人格的人,他们出问题都在12岁之前的教育,他们都生长在一个缺爱的家庭和环境。

从这些观点和文章中,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你的反社会性人格,还是你的自卑或者缺乏安全感,都可以用缺爱来解释。人们普遍认为缺爱的后果很严重,并且缺爱的对象往往是孩子。

不过一旦一个东西能够解释所有问题,那么这个解释实际上就毫无意义,完全没有信息量,也根本是无法指导现实生活的。

02 到底什么是缺爱?

当我们认真思考“缺爱”,试图去有所改变的时候,又发现“缺爱”是个很迷糊的概念。

每个人对缺爱的理解是不一样的。

这几天,我尝试着询问身边的一些同学、朋友,邀请他们来说说自己(为了保护他们的隐私,对人名进行了一些加工处理)对“缺爱”的理解。

从这些反馈来看,大部分人所理解的缺爱是:孩子缺失来自父母家人的陪伴、理解,更多的是缺少精神层面的支持。

之所以会产生“缺爱”的感受,既可能是客观上没有得到合适的照料,也可能是爱没有在亲子之间流通。下面尝试对几种情况进行探讨:

(1)父母关怀不足

这种情况下,孩子确确实实没有从父母那边得到爱。不可否认,现实中的确有一些缺少父母关注的情况,比如被父母冷落的留守儿童等等。

但即使是留守儿童,还是可以获得来自其他长辈、家人的关爱。真正极度缺乏关爱的情况实际上是比较少的,可怜天下父母心,有哪个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呢?

(2)亲子关系不佳

更多的情况是,客观上父母给出很多爱,但是由于父母和孩子之间没有形成良好的传递和接收,从而孩子感受不到爱。

俗话说,牙齿都能咬到舌头,何况是两代人的相处。很多时候,由于观念不同,对于同一件事,父母的处理方式和你期望的不一样。这时,他们可能通过抱怨、训斥、甚至毒打来要求你听从。对孩子来说,自己的愿望没有得到满足,长此以往不断积怨。

父母虽然爱孩子,但是并不意味着每时每刻都把孩子捧在手里。在爱的整体氛围中,会穿插很多的厌恶,生气,愤怒,痛恨等等。孩子可能会因此觉得父母不爱自己,对事也对人。

(3)预期不符

很多时候,父母给了我们很多的爱,但是对我们来说,这是远远不够的,这背后或许有理想父母的形象。

如果你拿理想父母的形象去要求父母,换来的只会是失望。就像你心中可能有个白马王子或者白富美,如果你拿着这个预期去跟你的另一伴相处,那就是一场灾难。

孩子对获得父母爱的期望,父母对获得孩子爱的期望,两者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或许你还记得,某一次你对父母表现出的关心(帮他们夹菜、给他们发生日祝福),让他们感动良久。孩子的一点点懂事,让他们无比欣慰。

事实上,在获得爱上面,父母对我们的期望是多么低,父母是很容易满足的。

然而,我们对父母的关怀是多么理所当然,而对于其他人的小恩小惠,倒是很可能会感激涕零。

那么,我们心目中的父母应该是怎么样的呢?

在心理学中,这称之为社会角色期望。社会期望是指社会对每一个处于一定社会地位的人的要求。而个体按照社会期望进行角色扮演,即依照社会对他的要求去履行其义务,行使其权利。

在过去,父母拥有崇高的地位。孩子被要求尊重父母,言听计从。与传统儒家文化所倡导的伦理相比(以《孝经》为代表),如今父母的社会角色期望发生了很大变化,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权利与义务也是。

以打孩子为例,过去打孩子,父母理直气壮,“棍棒底下出孝子”就是父母使用棍棒教育的底气,然而现在可能会被当作一个无良父母,没有教养,不懂法律。

有很多文章和书籍,都在不遗余力地教导父母应该怎么做。但是,在父母与孩子的冲突中,很少有声音去体察、理解、支持为人父母内心的艰辛。

无论是道德舆论还是政策法律,都没有给年轻的父母提供一个好的支持。

当今父母所背负的压力,实际上很多旁观者难以体会。长大后我们慢慢品尝到生活的苦涩,直到变成父母,才知道千辛之后还有万苦。我们从几个“俗语”浅尝一下:

“养儿方知父母恩”。生养孩子所付出的巨大精神和身体的代价。例如,“一孕傻三年”,养育孩子过程中长期睡眠不足,记忆力下降,似乎都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怀。“当家才知柴米贵”。如今生活成本如此高,尤其是在大城市,很多人更是不堪重负。很多家庭背负着房贷没有让自己喘息的机会。同时面临着孩子去好的学校、培训班的巨大花费。“中年危机”。讲的是上有老下有小,所有家庭负担都在自己身上的状态。重大的压力,已经使得“传宗接代”的观念让位于“晚婚晚育”,甚至“不婚不育”。

父母也是人,如今社会角色期望却是如上帝般完美。

与孩子相处的时候,要求父母做到多多陪伴、无条件积极关注、倾听、理解、慈爱、理性、要求学习如何鼓励赞美孩子,要求自我约束以身作则。

让一个人面对熊孩子,能够心平气和、无条件喜爱、长久“抱持”,不抱怨,不评价,试问世间有几人能做到呢?

而一旦形成这样的社会角色期望,父母就会形成脱离实际的“超我”或者“理想自我”。而这只会加剧父母内心的冲突和扭曲,这也是对父母巨大的伤害。

03 父母也是“弱势群体”

我们通常认为孩子是弱势群体,难道父母不是吗?

孩子表现不好,似乎都是父母教育的不合格。亲子关系处不好,也一味地归因于父母表现不好或教子无方。孩子出现问题,父母总是躺枪。

比如,之前的武汉14岁男生跳楼身亡的事情引发了广泛关注。

而评论里都在指责父母:

“孩子的问题,根在父母。你生的你养的,出了问题不反思一下?”

“身边四五十岁的家长都在怪孩子太脆弱了。不是孩子脆弱,是家长的无知。”

“想要得到善果,先播种善因。想要孩子成为良人,先看见一个人。”

从这些评论里,我们可以感受到现代社会对文明平等的深入人心,要是换做以前,可能不会对“父母”大加挞伐,这也是社会的一种进步。

但于此同时,我又担心我们是否会走入另一个极端。

改变父母跟改变孩子一样困难,甚至更加困难。同时,也不应该把所有的责任都往父母身上推,觉得孩子永远是无辜的,因为在亲子关系中,父母也是不被充分理解的一方。

如果父母没有做到尊重孩子、将ta看作一个独立的个体,我们认为这是父母的失职,那当一个孩子没有做到尊重父母、理解父母,我们可以认为是孩子的错吗?

中国古代孩子的启蒙教育会学习《弟子规》,教孩子们孝敬父母,尊重兄长。时代发生了变化。原来的孝道没有这么被重视,取而代之的是孩子的各种能力与表现。

实际上可以从孩子教育的内容下手,让他们去更多地尊重父母,理解父母。如果孩子做不到这一点,同样我们可以认为是孩子的错。

在亲子关系中,父母被要求做一个“合格”的父母,难道孩子就不能被要求做一个“合格”的孩子吗?虽然孩子在法律上没有民事行为能力,但并不妨碍他们能够尊重和理解父母。

—THE END—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如需转载请保留原文地址:http://www.gzkyz.com.cn/article/35860.html

壹点灵

倾诉你的情感,分享属于你们的故事
私聊 +关注

手机版 | XML地图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5-2020 www.gzkyz.com.cn 【可可情感网】 版权所有 | 湘ICP备20010517号

声明: 部分信息与图片素材来源于互联网,如内容侵权与违规,请与本站联系,将在三个工作日内处理,互联网不良信息举报邮箱:*****@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