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5-11 09:09:01作者:景哥说教育图片:未知人气:+
努力就能上清华吗?
曾经看过一幅对联,对仗非常工整,读起来振奋人心——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上阙举了楚霸王项羽破釜沉舟大破秦军的例子,下阙举了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得以复国的例子。两个例子在中国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但我们要认清的一个问题就是——努力,不过是上清华的必要非充分条件,努力不一定有戏,不努力一定没戏!
一位网友的自白:
我来自农村,复读一年,放弃很多,也最终考上清华
努力就能上清北么?没有人比我在复读期间更想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
如果努力是上清北的充分条件的话,那一切就都变得开朗了,每个人只需要不折不扣地付出努力,结局都会是顺利进入清北!然而,可惜的是,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说,努力都是上清北的必要非充分条件,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却没有考上清北的大有人在,而那些考上的人也没有一个不是头破血流!
更有甚者,当我们这些来自农村的拼了性命挤破头皮的屌丝们进入清北时,觉得自己能在这里释放理想,大展宏图时,你会发现总有那么些人可以轻轻松松地拿到你想要的一切,你并非没有他们努力,但你得承认人家起点比你高。人家可能就是智商高,可能就是从小才艺双全,可能从小就学钢琴古练舞蹈,而你从小跟着一帮孩子玩弹珠,吃辣条。
但是他并不是否定努力的意义,毕竟在目前的中国,一个底层阶层想要做出根本性的改变,靠的依然是努力。
努力的结果不一定是上清北,或者是其他的东西。这句话可以在下面的例子里体现!
同样是一位傲人的学子,但没有考上清华,差了五分去了交大:
我的一位同学,也是挚友,公认是个努力敢拼的人。他为了考出好成绩,全年无休息,节假日不是上补习班,就是在图书馆自习。那时候,学习成为了他活着的全部。高三期间,他甚至在大年初一还跑到图书馆自习。可以说,他已经放弃了一切可以放弃的事情,成为了一个很纯粹的人,一个为了高考而活的人。
不过他最后也没有考上清华,去了西南一所985。虽然他的努力并未让他如愿,但值得一提的是,他把这种拼搏精神延续到了大学,于是便彻底不一样了。他本科期间成为了学校的风云人物,成绩、科研、社工都做出了很令人敬佩的成果,现在去了美国名校深造,成为同学间的佳话。
他说:高考从不缺的就是这种努力的人
不努力,别说清华了,我连交大都上不了,他连985都摸不着,更不要说去美国深造!
前段时间,微博上很火的一段话——
我这些年我一直提醒自己一件事情,千万不要自己感动自己。大部分人看似的努力,不过是愚蠢导致的。什么熬夜看书到天亮,连续几天只睡几小时,多久没放假了,如果这些东西也值得夸耀,那么富士康流水线上任何一个人都比你努力多了。人难免天生有自怜的情绪,唯有时刻保持清醒,才能看清真正的价值在哪里
很直接,却又很现实!
很多人认为自己努力过了。但你只是认为你很努力,其实那些真正考上的人,比你更努力。
除了努力……你还要有——
天赋,我会想起菲尔普斯的大手,让他在泳池中像带了脚蹼一样。我会想起姚明的身高、詹姆斯的弹跳、艾佛森的速度、科比的优雅,这些特质是任凭常人如何训练也难以企及的。
兴趣,我会想到一万小时理论,任何一个人在某一领域花费的有效时间超过1w小时,他就会成为这个领域的行家。而支撑这一万小时的,一定是兴趣;
坚持,罗素说任何伟大的事物的产生,必经无数次枯燥的重复。所以马克思的晚年几乎全部花费在了图书馆里,康德终其一生也没有离开过他生活的小镇。很多伟大的哲学家之所以伟大,不在于他们比同时代的人有着更为丰富的人生经历,而在于他们更勤奋,更喜欢开展在普通人眼中无论如何难以坚持且没有意义的一遍又一遍枯燥的冥想。
其实对于每个人来说,成为清华北大的学生,一生真的有四次机会。且一次比一次简单。
第一次机会:高考。难度是最大的。可谓千军万马挤独木桥。要求你具有超强的能力。所谓銮铃响处,马到中军。于千军万马中取上将首级如同探囊取物一般。大部分人会倒在这条路上,只有少数天资极高又懂得努力的人才走得通这条路。不过别着急,我们的人生还有三次机会。
第二次机会:考研和考博。考研和考博进入清华、北大的难度要显著的小于高考这条路。且在这条路上,天资显得不那么重要了,重要的是坚持和努力。能否成功取决于:你进入清华、北大的意愿有多强?你愿意为之付出多大的努力?你能否从大一、大二开始就能够尽早树立一个专业目标并作提前准备?你能否在同学打dota、撸啊撸、谈恋爱的时候天天泡图书馆自习室?你搜集考试信息的能力有多强?你能否把参考书目读十遍以上?你能否经常跑去清华北大去蹭出题老师的课并与之建立联系?
考研和考博拼的不是智商,而是情商。你有多努力,你做的准备有多周详,你能考上的可能性就有多大。所以经常会有很多二本、三本的学生通过几年的不懈努力拿到清华北大的录取通知书的,实现了自己人生层次的飞跃。秘诀无他,唯有坚持和努力。一次考不上考两次,两次考不上考三次,最后考得清华北大的老师都感动了,于是就给了他一个读书的机会。
第三次机会:在职进入清华北大学习,比如双证MBA、MPA。不过很多同学对这种方式嗤之以鼻,认为在职学历、学位的含金量是不如全日制的本科生和硕士生的。那么我想先问一个问题,我们进入清华北大学习的目的是什么?难道不是为了学习知识吗?难道是为了混一个学历吗?如果是混学历,无论是全日制还是在职这两条路,都很难走通,一是如果报着混的心态,是不可能在复习过程中投入那么多的精力的;二是现在中国大学教育正在逐渐从严入宽出的理念逐渐转变为宽入严出,北大清华这种名校要求更高,是严入严出,混是无法毕业的,无论是全日制还是在职。
如果你浪费了前三次机会,你仍然有第四次机会弥补遗憾。去清华北大蹭课,去听大师的讲座,去在学习态度上向两所高校致敬,去在学习境界上和大师去接近,去感受未名湖的清晨和水木清华的余辉。
如果我们最终的目的是学习知识,那么学习的形式还重要吗?
大学的知识,大学的思想,同样也是去之无尽,用之不竭的,它的大门对每一个渴求真知的人敞开。
但是有人问?真的只要努力就可以了吗?
问题很简单,这是知乎上最有意义的回答之一
答主本科考的是985学校,考研考上的北大(这就是第二种上清华北大方法)。
————
我小时候虚荣心特强,凡事都要争第一,所以在学习上毫不示弱。中国的教育水平与经齐发达程度成正比,整个小镇的经济条件太落后,大部分同龄人的父母都是农民,教育水平实在不高,父亲初中肄业,没啥知识,只有一身力气,母亲是高中肄业,但在农村已经是高材生,学龄前已经教会了我很多东西,这让我在上学后一直名列前茅,幼儿园的时候已经学完了小学低年级的课程,小学低年级时已经学完了高年级的课程,直到初中,母亲的水平也到头了,不能指导我了,我的领先优势也只能靠自己了。小学和初中都在小镇上,我的竞争对手也只有十里八村的同龄人,在同等学校教育水平下,我当时真是虐了他们,年级第一已经拿到手软,考试前想的是比第二名要多几分的问题,学校也发了各种奖状,刚开始母亲还高兴的贴在墙上,后来太多了,她发现都是一样的,也懒的贴了。虽然我在小镇上一骑绝尘,但现在回忆起来有一个现象还是值得注意的,除了我之外,排名靠前的几个同学的父母都是教师,教师在农村是相当体面的职业, 有固定工资,收入上完爆修理地球的农民,无论在生活条件,还是在教育上,都要优胜一筹,想想当时的自己,真是好险,也算是给寒门挣了些面子。
后来走出小镇考上县城高中,才开始发现人外有人,中考满分是750分,我差几分不到700,本以为这个成绩即便是在县城也妥妥的第一名了,没想到揭榜那天才发现700分以上的大有人在,可见基础教育差距之大,拋开家庭因素,如果小学初中教育是加工厂的话,我应该是小镇上最优的优等品了,可跟那些县城里的孩子比,我顶多算得上是上等品,如果再跟省城比,估计也就算个合格品了。幸好我还算努力,高中成绩也一直名列前茅,无奈高考发挥失常,名校显然没戏,但也上的了985,家里人都觉得可惜,劝我复读一年,说肯定能考上北大清华,现在回想起来真是佩服当时头脑清晰的自己,我对自己和县城的教育水平(已经有多年没有出过北大清华了) 做了简单的分析,得出结论: 即使复读一年,考上北大清华的概率仍然十分渺茫,甚至为0,在离北大清华的路上还有很多个台阶,我现在的平台太低,一步肯定迈不上去,我需要一个稍微高一些平台,再加上自己的努力,说不定这事就办成了。本来发挥失常导致无比懊恼,想开了之后反而释怀,轻松了许多,后来通过在本科时期的努力总算不负众望考入北大,毕业后进入某世界500强,有个漂亮的女朋友,靠两人的努力在帝都买了房子,暂时不敢奢望太多,但小日子还算滋润,跟众多二代比起来,我的经济条件确实还差很远,但跟我同等家庭条件的同学比的话,似乎还算得上贵子。
我自己的情况说差不多了,谈谈我的同学。
小学初中(镇小学、中学) :
男生A,是我的发小,父母均为农民,家庭条件与我相当,学习成绩一般,热衷打架斗殴,整天牛逼哄哄,学校霸王,无人敢惹,高考后上了某职专,在外打工几年后还是回到老家,目前做点小买卖,小打小闹,勉强维持生活,我的多个发小与A同种类型,高考全部落榜,辗转各地打工,数年后还是回到农村老家,种地、开小卖部、开黑车等方式谋生,过年聚餐时跟他们除了谈论小时候的事情,我与他们已经没有了共同语言,没有丝毫的轻视, 只是真的谈不到 一块。
男生B,也是我的发小,家庭条件很好,父母都在县城做生意,由爷爷奶奶带大,学习成绩一般,高中时由其父母安排进入部队,后又考入军校,毕业后留在部队,目前是名正连级军言。
女生C,父母均为县教育局干部,从小学到初中所有老师都无比溺爱她,成绩也一直保持前几名,小学毕业后被父母接入县城读初高中,考入某一本师范院校,毕业后回到县城高中任教,结婚生子,毫无生活压力,工作轻松,生活滋润。
同样的极端落后的学校教育条件下,家庭因素几乎决定了未来,男生B和女生C均在父母安排下才有了将来,如果他们的父母也同A一样,恐怕也难逃宿命。小学初中同学都来自农村,除了个别家庭条件略优越之外,基本都来自寒门(98%以上)。
高中(县重点高中) :
男生D 家是县城的,比我小一个多月,但身高超过180cm,比当时的我高出一头,可见营养比我好很多,在入学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我就跟他混的很熟了,被他邀请回家吃饭,家住楼房,条件自然比我高出几个数量级,本硕都在名校,毕业后进入帝都一家金融机构,刚结婚,小两口每人各有一套房;
男生E,家也是县城的,高高壮壮,白白净净,篮球打的很好,性格开朗,为人大方豪爽, 穿着很上档次,每天活得都很潇洒,朋友很多,听说他是县城首富的儿子,有人写作文专门提到他,说他家里有多少钱谁也不清楚,只知道很多很多,元旦时他从家里搬来整套的音响设备,初中是在省里面的贵族学校,我对他印象很好,有钱而不任性,相处很融合,不过他不太爱学习,但从为人处事,广交朋友的情商角度来看,虐我几条街都不止,毕业后没有再联系,听说目前正在经营家族企业;
女生F,家也在县城,个子很高,比当时的我高半头有余,公务员家庭,本科毕业后考入国家某强势机关公务员,福利无限好,在职读研读博,一路顺风顺水,结婚生子,单位分了房,生活无比滋润;
男生G,当年的高考状元,虽出身寒门但很有志气,本科考入某帝都名校,毕业后归隐南方某城市做生意,风生水起,接了父亲去享清福,偶尔能在朋友圈看到他闲云野鹤,钓鱼骑马的照片;
男生H,也是我的初中同学,同样的寒门,高考发挥失常进入某不知名院校,利用本科平台考研进入985,又利用研究生平台出国留学读博,每月的奖学金比我工资还多。
从身高来看,三个家在县城的同学营养都很好,我和G、H都是又瘦又小的类型,在那个比发育的年代,从身高上就能看出家庭条件的差距。为了填补小学初中基础上的落后,我们也付出了更多的努力,当时年级前50名的学生中,仅有寥寥几个寒门学子。直到现在我仍然感谢当时的英语老师,由于初中师资力量薄弱,我的英语一直被误认为是体育老师教的,高中英语老师从最基本的音标教起,让我的英语成绩 慢慢 追了上来。
从我接触到的高中同学来看,寒门比例应该能占到50%左右。
本科(985院校) :
男生I,同宿舍好友,来自某省会城市,父母均为教师,为人处事颇有一套,本科期间混学生会较多,毕业后在外闯荡一年后回母校创业,经营一家培训|学校,无比安逸;
男生J,同宿舍好友,来自某省会城市,父母为商人,高中毕业于某国家重点,聪明,爱打游戏,毕业后回家乡读研,后进入某大型企业,有车有房无压力;
男生K,我的考研战友,来自某偏远农村,家庭贫困程度更甚于我,考研期间努力程度也更甚于我,每天学习时间超过18个小时,最终落榜,后到魔都工作,从朋友圈发的状态来看,依然是席丝般的生活。
家庭条件的差距在本科期间更为明显,优越者每月有上万的生活费可以挥霍,贫困者每月只能靠几十元的助学金勉强维持,两极分化严重,但总体来看,能考入此985院校的学生中,真正出身寒门的可能只占到5%左右。
研究生(北大) :
男生L,帝都人,父母应该是官员,聪明幽默,爱交朋友,科研能力很强,毕业后去某世界名校留学;
男生M,同宿舍好友,家庭条件不是太了解,但应该是小康水平,当年的考研状元,聪明闷骚,毕业后去某世界名校留学;
男生N,同宿舍好友,家庭条件优越,爱玩会玩,喜欢刺激冒险,毕业后进入某创业公司,现在依然能看到他徒步攀岩的照片。
进入北大之后才能发现智商的差距之大,有很多同学从小到大没有参加过中考、高考、考研,一路保送上来,某某省状元比比皆是,我的智商也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碾压,跟他们相比,我在科研上真是一无是处。除了智商上的差距,家庭的差距也越来越大,我的身边可能有富可敌国的巨贾之子,也可能有手握大权的官员之子,还有可能是电视上看到的明星之子,当然也有农民的孩子,下岗工人的孩子,但此比例确实极小,推测小于1%。
从98%到50%到5%到1%,随着学校层级的升高,寒门贵子比例越来越小,而最后的1%在社会这所最后的大学校里还会削减,如果人生是一次长跑,寒门学子的起跑线就落后的太多,起跑后动力不足,补给不足,身体素质差,能够咬牙坚持的下来的实在屈指可数。而这种局面是由贫富两极分化和教育资源分配不均造成,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寒门再难出贵子。
但从我个人角度来看,后天的努力真的可以弥补家庭条件的不足,但也只是弥补,如果要超越,可能需要几十年的持续努力。努力分为两种,一种是聪明的努力(肯吃苦肯动脑),一种是平庸的努力(只肯吃苦)。我一直认为自己不是最努力的,也不是最聪明的,但我可能是那一批聪明的学生中比较努力的,或那一批努力的学生中比较聪明的,智商这种东西很大程度上是天生的,爱因斯坦那样的天才并不多见,大部分人的智商都是差不多的,还没有到需要拼智商的地步,而聪明的努力更多的是善于用脑。
从答案中也可以看出答主是出自真正的寒门,无论以何种方式,他能进入北大都已经是很幸运也是很真实的事实了。
但家庭并不是最终决定因素,寒门学子也不可以此为借口自暴自弃,毕竟现实中还是有寒门贵子的,还是那句话,后天的努力可以弥补家庭条件的不足,只要你够吃苦,勤动脑,总有一天会有突破的。
所以,以后的成就,很大一部分概率,更得益于现在的教育基础,这是无法否认的事实,这也是为什么家教兴起,为什么培训班兴起的原因!!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如需转载请保留原文地址:http://www.gzkyz.com.cn/article/29987.html
景哥说教育
倾诉你的情感,分享属于你们的故事Copyright 2005-2020 www.gzkyz.com.cn 【可可情感网】 版权所有 | 湘ICP备20010517号
声明: 部分信息与图片素材来源于互联网,如内容侵权与违规,请与本站联系,将在三个工作日内处理,互联网不良信息举报邮箱:*****@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