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4-10 09:04:44作者:壹点灵图片:未知人气:+
网上看到这样一个问题:“孩子平时看起来很正常,突然说自己有抑郁症,我怀疑他是不是装出来的?”
其实,很多家长也会有这样的困惑:孩子突然跟说自己有抑郁症,但回想起ta的种种行为,我们也没发现有丝毫的不正常。
于是,我们开始怀疑:ta是不是故意装抑郁,为了逃避某件事情?
然而,抑郁症真的可以装出来吗?我们又怎么分辨装抑郁和真抑郁呢?
01 抑郁症确实可以“装”出来
首先,一个人如果有意扮演抑郁症,是完全可能被确诊的。试想以下场景:
(1)“假如,你被误抓到精神病院,怎么证明自己没病?
这个问题大家可以好好想想了........
首先,要求医院对自己进行生物检查是肯定不行的。
迄今为止,还没有任何生物检测能够诊断出任何一种DSM-5 (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 里提到的异常类型。
有人会觉得:“那通过脑扫描总可以了吧?有研究都说了,有精神疾病的人大脑有阴影异常。“
而与抑郁症有关的脑区域是在前额叶皮层、前扣带回、海马和杏仁核。既然,生物监测不行,那就找全世界最好的大脑扫描成像技术检查。
实则也不靠谱。
虽然有证据显示出来抑郁症的人大脑有异常,但不是所有抑郁症人大脑都有异常。
而且,有异常大脑的人不一定都有抑郁症。
简单地说,大脑异常不必然等于抑郁症。抑郁症也不必然等于大脑会异常。
(2)“罗森汉恩实验”
1973年,有个叫罗森汉恩的大佬,招募了8个人来做假精神病人,包括:
1名研究生、3名心理学家、1名儿科医生、1名精神病学家、1名画家、1名家庭主妇。
经过培训后,让他们把自己“送”进12所精神病院。结果,除一人外,其余被试均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
更有趣的是,住院后医生、护士都没有发现他们是假精神病。
由以上两个事情此可见,想证明你有病或者没病,都不容易。之所以出现这样比较尴尬的情况,主要还因为心理问题的判断还主要依靠医生主观来判断。
如果当事人对抑郁症诊断标准了解得特别清晰,且有意扮演,一般情况下很难发现的。
当然,也不是一点被识破的可能性都没有。
如果你清晰掌握了抑郁症的诊断标准,且每天都和当事人在一起,你会有很高的概率识破他。
至于这个抑郁表现,有兴趣的可以看下这里“真正抑郁的人是什么样的?”
02 就算是“假抑郁症”,也可能有“真抑郁状态”
作为非专业人士,不要轻易做出判断。
即便是你有DSM-5诊断书在手,对当中的内容也滚瓜烂熟,我也不建议你轻易判断别人是不是“装抑郁”,还是“真抑郁”。
有越来越多的人,会像下图的提问者一样,武断地判断另一个人是在“装抑郁症”,因为觉得ta们看起来也没有到抑郁症的程度。
“网抑云”的出现,也让大众觉得:哪有那么多抑郁症,全都是矫揉造作在装抑郁。
确实,并不是真抑郁症患者越来越多了,但是,也不是有很多人在“装抑郁”。
真实的原因是:大部人不能区分“抑郁状态”和“抑郁症”。
简单来说,抑郁症和抑郁状态,都可能会有情绪低落,欲望减退,甚至都会有想死的想法。但不代表有想死念头的人,都有抑郁症。
扪心自问下,一生中绝大多数人,都曾经有过一时的想死的想法吧。假如一时的出现想死,情绪低落,欲望减退这个也很正常的。
这代表你可能处于抑郁状态。抑郁状态引起的原因可能是工作、学习、感情受挫等等了。
03 抑郁症和抑郁状态有何区别?
抑郁症和抑郁状态最大区别,首先是时间上的区别,抑郁症要抑郁状态至少连续2周且几乎一整天都是这样的。
其次是最大区别是,抑郁症会真的让你全方面功能(学习能力、工作能力、交流能力、甚至思考能力)受挫,而抑郁状态往往只是有以上的感觉和想法,社会功能轻轻受到影响或者没什么影响。
最后,真抑郁症还可能会让你暴饮暴食或者干脆什么都想吃且不饿,体重短期内变化明显。
而睡觉方面,要么是严重失眠要么是贪睡不醒,且这些症状也至少连续2周每哦。
以上这些知识的缺失,让很多人只是抑郁状态的人,真心地以为自己是抑郁症。
不过,抑郁状态和抑郁症都在一条直线上:前边是正常人都会有的抑郁状态,再发展下去够了某个临界点,就是抑郁症了。
但是我们要记住,非专业人士切忌武断地为其他人下诊书,这可能会导致他人被排挤、歧视、言语霸凌等种种社会现象产生。
另外,别人的心理问题诊断其实也是一种隐私。我们身边也许有人真的患了抑郁症,但是努力假装是个正常人。
总结来说,不管哪种情况。咱们该好好求助,就去求助,该怎么调整就好好调整,真抑郁症了就好好听医生的话,接受治疗。
抑郁不光荣,但也不可耻,抑郁的出现往往是在提醒我们:我们需要好好休息,好好审视自己的心理,这没什么。
抑郁也不是绝症,很有可能痊愈呢。
最后,加油了,祝好,无论是否真抑郁的任何人!
- THE END -作者:李肖飞,以人为中心取向,国家二级、三级心理咨询师。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如需转载请保留原文地址:http://www.gzkyz.com.cn/article/20143.html
壹点灵
倾诉你的情感,分享属于你们的故事Copyright 2005-2020 www.gzkyz.com.cn 【可可情感网】 版权所有 | 湘ICP备20010517号
声明: 部分信息与图片素材来源于互联网,如内容侵权与违规,请与本站联系,将在三个工作日内处理,互联网不良信息举报邮箱:*****@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