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9-07 10:07:21作者:王的学习笔记图片:未知人气:+
原创/王的学习笔记©
早年我在某事业单位悟出一个道理:人越是聪明,越要低调。
事情是这样的:
前单位领导的女儿考上大学,十分嘚瑟。一天和其他兄弟单位领导职工吃饭就说:“我女儿是我的骄傲,她将来要是继续深造、出国留学,我大力支持。” 另一个领导说:“这么一个独生女出国了,你老了之后谁养你照顾你?” 领导得意地说:“我挣够钱了,不需要她养,我自己养自己!”(很好奇她的钱是怎么挣够的) 而聪明如我立刻发现这句话里的逻辑漏洞,补刀道:“等你老了,那个时代需要的全部生活资料,都是那个时代的年轻人生产的。年轻人如果少,钱到那个时候会严重贬值。孩子又不在身边,养自己不容易…”于是大家在沉默和尴尬中吃完了一顿饭,而我也不出意外地一直被收拾。
当然,今天的重点不是讲藏锋的智慧。
之前得到app·罗辑思维的COO找到我,说让我去得到工作。
我当时就婉拒了——不是因为我傲娇,其实看到这个邀请的时候我非常激动,比考上研究生还激动。要是我年轻10岁,肯定不用想就直接去了。然而现在父母年纪大了,去北京的话,一旦她生病或遇到紧急情况,身边帮忙的人都没有又无法及时赶到,怎么办?
当我把这事和把女儿培养出国留学的亲戚说的时候,她先是惊讶我为什么不去,后来听我说了原因之后,她低头兀自喃喃说道:我女儿就不会这么想。
我的担心并不是杞人忧天。
有一天母亲原单位老同事生病住院,母亲去看望。这个老同事老伴去世,她脑梗生活不能自理,只剩下嫁到北京的女儿在医院忙进忙出。
请的全天陪护护工500元一天,但是这种瘫床上的确实不好护理,护工的脸色也不太好看,她说话都小心翼翼,生怕人家突然撂挑子不干了。
医院里事非常多,啥都要她去跑,自己家那边也缺人照看,孩子说想妈妈了,老板说事假时间差不多了,这边老母亲一点起色都没有,不知道啥时候会好起来,有一天晚上突然崩溃跑去阳台哭。
老同事们发现她半天不在,怕出事赶紧去找,找到之后和一些医生护士一起安慰她很久,她情绪稍稍平复了一些,可是该面对的事还得自己面对。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认为:孩子不是父母的私有财产,必须培养Ta的独立人格,如果没有对Ta不求回报的爱和付出,就不要生孩子。
刚好看到一条谈论感情话题的评论——如果你对一段关系只求付出不求回报,那么结果往往真的会没有回报。这是人性。
同样,如果父母对孩子只是爱和付出,不求回报,那么孩子就会觉得这些付出与爱是理所当然的,毫无羁绊和愧疚地接纳。这样的人(看起来)倒是独立了,但这样真的是父母们期待的吗?
暂时放下父母的期待,回到前面年轻人对生孩子的观点。
“不求回报”这是一个极大的门槛,是直接把普通人当圣人去要求,就像古代外儒内法的政策一样注定行不通——多少人会在还有生育能力的时候就修成圣人,做到不求回报地付出?
所以做不到就不生。如果是在被逼急了,就说自己条件达不到抚养孩子的程度,当然有些情况也属实,现在养育一个孩子的成本确实非常高。
但是我要说的是:
“不求回报地为孩子付出,对Ta无私的爱”这种提法,根本就是错的,一塌糊涂的错,灭绝人性的错。
可能是被经历特殊时期、文化较低的粗糙父母伤害过,豆瓣成立了“父母皆祸害”小组,细数父母各种不是。于是一些人从一个极端跳到了另一个极端,把任何怀着私心杂念生养孩子的行为认为是极端邪恶的,必须铲除。
我的天呐!连基督教都不至于如此,毕竟没有性欲这种私心杂念,也生不出孩子来。真正做到无我空相境界的,只有佛教——也对,最近不是流行佛系青年吗?
这些“佛系”青年在年轻的时候,身体健康,有能力赚钱,行动自由,当然觉得这样挺好的。生孩子?是手机不好玩还是番剧不好看?可是谁还能一直年轻啊,平时还好,当出现紧急情况或者住院…怎么办?
有人说即使有孩子也未必会在自己老了出现上述状况之下能指望Ta照顾,这当然没错,但是作为普通人,你还有更好的替代办法吗?
去养老院?赚够钱购买服务?是不是又忘了本文开头饭局上我的补刀?或者自行查看一下目前国内各大城市看得下去的养老院的资费要多少,收不收无子女的老人?
好的就算真的赚够钱,将来社会进步可以收无子女老人,怎么可能指望一个纯粹奔着钱来工作的人,能比与你共同生活几十年,付出心血养育的孩子来的靠谱?
奔着钱来的人,完全按照社会契约,你出钱,我干活,不想干就不干;而孩子则是有一种“精神契约”,这是在漫长生活和共同经历之下形成的密切关联,包含时间和人伦的力量。
瘫在医院里,连签字的人都没有…哦不,还到不了医院。是病了倒在家里,连打120的人都没有,怎么办?
所以如果不生孩子,想好年纪大了怎么体面地死了吗?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要尊重人作为个体的独立性,要让孩子有独立人格,不成为父母的私有财产,这没错,但这不等于说要培养出一个与父母没有什么关联的“最熟悉的陌生人”;不需要孩子像古代一样愚孝,不需要都听父母的意见,但起码父母在危难的时候是不是可以帮一把手,就像小的时候父母帮子女那样?
在没有健全福利保障的情况下,普通人除了靠最直系的亲属,还能靠谁?
还有一些女的约闺蜜一起建立私人养老院,到时候老闺蜜们一起互帮互助,开心养老。这就更搞笑了,这些塑料姐妹花年轻时候都互相靠不住,都没怎么扎扎实实帮过对方,老了就能指望得上?就算老了感情还是很好,也要看看对方有没有那个能力,都是一帮骨质酥松的老太太,谁都需要照顾,凭什么帮得上你?
普通人看似能追求这个追求那个,其实选择空间极小。
之所以很多人随大流是因为,特立独行的代价多年以后承担不起。有钱人可以用各种保险、基金、信托、科技保障自己的晚年安稳和体面,普通人能行吗?
当然这些问题处在青壮年的人是不会去想的,他们想的只是“何以解忧,唯有暴富”。生孩子显然耽误了他们实现自我和享受生活——这才是不生的最根本原因,自己都还是个孩子,自己都需要被抱抱举高高,凭什么一把屎一把尿搞得生活一团糟?
我经常说一句话——一切选择,皆是代价(具体请看:一切选择,皆是代价)。
选择了年轻时候潇洒自在,追求“自我”,就得承担老了之后凄凉孤苦。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立选择的权力,但是在选择之前要真诚地面对自己内心,因为这是最关系自己人生的决定,而不是为了敷衍别人。
如何面对自己的内心?
就是如果真的不喜欢甚至痛恨小孩,真的觉得自己有心理创伤无法修复以至于会毁了孩子,或者就是懒得生养,怕影响自己事业和享受,那就不生;而不是把生养孩子神圣化,号称要给孩子多好的条件,要给完全不求回报的付出。
这种一辈子也做不到的鬼话,完全是自欺欺人,是用批判生孩子自私,来掩盖自己的自私。这与某些父母说的“我都是为你好”这样的话如出一辙。
很多人指责家庭条件不好的人使劲生,是对孩子不负责;但是恰恰是因为穷,通过别的渠道实现阶层上升更加困难,所以才需要联合可以联合的力量,才需要一人出头带动多人。
有人在网上看见岳云鹏晒姐姐的时候会去骂他,觉得他们家不遵守计划生育生那么多,还为生个男孩这是有皇位等着继承吗?他们家该被批判!这当然也有立足点。但是你要是站在岳云鹏家的角度,有个弟弟能给每个姐姐买套房,你想不想要?弟弟你未必想要,房子你肯定想要。
多一个人,这个冷酷的世界上就多一个天然具有关联的帮手,就多一分逆袭的机会,就多一分生存空间。
你看抖音里多少姐弟、姐妹之间拍的视频能火,就是人家有帮手一起玩啊!独生子女玩个抖音都比人家天然劣势。
所以投资角度来看——穷人生孩子是风险投资,富人生孩子是成本核算。
是的,富人生孩子才是成本核算,普通人都不是。
因为富人涉及的孩子培养、家族传承和财产分割,复杂程度远不是普通人想象的给Ta所谓好的环境和教育那样。
所以不要没有富人的命,却要有富人的生存方式。
很多时候,普通人对“自我实现”的认识高度被拔得太高,总是以为要怎样怎样,才能怎样怎样。其实现在的即使是中产都非常脆弱,大部分资产都在房子上,一个疾病就轻松毁掉一个家庭,哪有那么多自我实现?
普通人别那么多有的没的,清醒认识下自己的立场,能好好地过完这一生,在遇到天灾人祸的时候不至于过度悲惨,就已经是大幸了。
9月初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宣布从10月开始,日本幼儿园和保育园的学费全免。
国内一片艳羡——人家连幼儿园都免费呢,我们呢?我们生存压力那么大到处都要钱,当然不愿意生!
可惜日本这么做正是因为他们生育率太低了,老龄化已经成为不可承受之重;而且这相当于政府拿不生孩子的人的钱去补贴生孩子的人,从这个角度看,还羡慕吗?
德国等西方发达国家也是,单身丁克收的税更重拿来补贴生孩子的家庭或妇女,人家的“免费”是这么来的。毕竟政府又不创造价值,只不过调配资源而已。
甚至连很多人艳羡的美国也出现生育下滑问题。美国研究机构公布最新数据:美国堕胎率已降至50年来最低值,但其主要原因是孕妇数量减少,因此婴儿的出生率也在下降。美国相关专家表示担忧。
可以想见,一旦人口问题影响政府执政,政府政策会偏向于生孩子的人呢,还是不生的?到时候不生不育还能不能保平安?
我猜有人会说,好多生了很多孩子的父母,孩子成年后互相踢皮球不赡养老人时有发生。
但那是教育孩子失败,不是生孩子的错。这些人如果一个都不生,还不是没人照顾。最起码他们的孩子被社会谴责,被大家当做反面教材学习,也是促进社会进步了。
要记得: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简单粗暴的办法让一个人绝对安稳、舒适过完一生。
另外由于生理原因,不愿生孩子的人大多是女性。
但是恰恰女性的结婚对象往往比她们年纪大,加上男人平均寿命比女性短,所以一个可预期的现象是:男人老了有老婆照顾,女人老了老公已经死了,不生孩子谁照顾?国家在法律层面上可以说是非常照顾女性,生不生,什么时候生的权力都属于女人,女人可以自行掂量。
当然,相关领导并不太了解现在的年轻人,所以二胎政策开放并不太能促进生育。如果他们了解的话: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如需转载请保留原文地址:http://www.gzkyz.com.cn/article/98616.html
王的学习笔记
倾诉你的情感,分享属于你们的故事Copyright 2005-2020 www.gzkyz.com.cn 【可可情感网】 版权所有 | 湘ICP备20010517号
声明: 部分信息与图片素材来源于互联网,如内容侵权与违规,请与本站联系,将在三个工作日内处理,互联网不良信息举报邮箱:*****@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