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情感网 > 情感生活 > 文章详情

一不留神就40岁的感慨(40岁是不是人生的分水岭)

日期:2021-07-04 10:01:08作者:孙滽思图片:未知人气:+

身边的几位朋友最近谈到一个话题,40岁是人生的分水岭,尤其是男人。

一不留神,人生就进入了不惑之年。我40岁生日是在上海至南昌的高铁上度过的。一直为生活奔波,蓦然想起40这个数字,心中不免感慨良多。生命的脚步没有停歇,时间的河流勇往直前,何时何地我的人生变得这样匆匆忙忙、来来往往——以至于来不及刹车和回望。

许多人认为一个人一旦到达40岁,就会显得成熟许多:少了些冲动,多了些稳重;少了些虚荣,多了些务实;少了些探奇,多了些内敛;少了些花哨,多了些低调;少了浪漫,多了些温情。现实生活中,这些转变现象确实存在。

人性的成熟、需求的变化、处世的圆滑、浮华的隐逝……如此这样是不是就是人生的分水岭?

一个人在40岁之后,真的会性情大变、圆融泰然、洞达世相、进而抵达超凡脱俗、宁静平和的境界吗?

我们从一出生就踏上了竞技场

“当我们学会了娴熟地驾驭马车,却发觉自己已经跑到了赛马场的尽头,这有什么意义?”亨利·戴维·梭罗在《瓦尔登湖》中这样说。是啊,当我们深谙世俗之道,逢缘人间,生命却已耗费殚尽,下一场旅程又将开启。

人从一出生,就开始竞技比拼,环境、条件、背景、学历、技能、前程……一切的一切使我们蜷缩、禁锢、僵硬、失去天真和纯净,在社会制度与文化习俗的熏染中塑形修身。

所有的精力、财产和日夜辛勤劳作的果实……在离开人世时,这一切都要放下。很多人从未想过在这一生中自己真正得到了什么?!

从懵懂少年到莘莘学子,从血气青年到职场精英,从独立踽行到家庭脊梁,一路走来,我们挥洒汗水,励精图治,在瞩目中拧紧发条,奋斗不止;在期待中咬紧牙关,矢志不渝。

追求成功和幸福的竞技场上,我们费尽心机,争名夺利;场下,我们又夜不能寐,惶惑不安。竞技中我们“享受”更多的是痛苦与挣扎。

朋友40岁,丧偶式婚姻已经三年。妻子与他人分居在外,常年不顾家庭老小,几乎与家庭失去联系。但其痴心不改,不肯撒手,坚信“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他陷入了感情的深渊,不能自拔。更加悲催的是不能自省。

人生何其短,为情所困的人、执着情感的人,依然于人生山巅艰难地匍匐前行。他们的分水岭遥遥无期。

财富、情感、关系、健康、亲子等方面谁都会遇到很多问题,谁都无法保证不幸何日来临。但是面对困境与挫折,是智慧化解或洒脱转身,还是甘愿沦陷或贪执不放,若是后者,你将永远也走不到高山峻岭的边界,领略不到另一座秀山耸立的巍峨与雄美。

外在历练,再大的转折也不是人生分水岭

如果从方法、性情和心态看,好多人确实在上了岁数之后,懂得了中庸、平衡、融通之道,处理事情,对待关系,化解矛盾方面游刃有余。官场、职场、情场,伎俩和手段信手拈来。做人做事自成套路,求财求色风生水起,人生似乎到了一定巅峰。

可惜,这一切都不是人生发生重大转折的特征,只不过是对物欲世界明规则与潜规则的巧妙娴熟地运用。

外在的贪求执取、攀缘附势、蝇营狗苟,并没有脱离物欲框架,没有摆脱所谓成功的迷思。这样的生命离分水岭还有相当的距离。

很多人说40岁开始创业、转行、完成梦想、实现财富与时间的自由等等,人生的此类重大转折,应该算是显明的分水岭了。

而我却不这么认为,因为他们依然执着于生活的表象,依然对物质与利益孜孜以求,依然没有探寻生命本源的意识。

1919年(民国八年),李叔同40岁,他身居灵隐寺,开始专事研佛。

李叔同童年、青年时期声名远播,学识渊博,是著名的文化名人,是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中国油画、广告画的先驱之一,新文化运动和中日文化交流的先驱。

时值壮年,他却抛家舍业,一洗铅华,笃志苦行,成为世人景仰的一代佛教宗师:弘一大师。

弘一的40岁,是人生的分水岭。因为他从世俗的偏见与旧有信念体系中跳脱出来了,他对名与利、情与爱、身与心进行了深刻宁静地思辨,对世界及生命的本源给予积极关注,深入的探究、潜心的钻研,才有超越过往山水的锐意和勇气。

向内求索,回归心灵,才是人生的分水岭

其实不管是40岁、50岁、80岁……只要坚持外求,就不会出现柳暗花明的“分水岭”,你的人生依然是一如既往的蹉跎流转。

王阳明认为,一切道理、真理、天理都在我心,不需外求。我们心中的良知就是应对万事万物的法宝,只要按照良知的指引去真切的为人处世,并持之以恒,圣境就在眼前。

王安石云,“圣人内求,世人外求。内求者乐得其性,外求者乐得其欲。”

所谓外求指的是贪图物质,满足私欲,顺遂习性,习惯于怨天尤人、求助身外,被六根六尘所捆绑,看不清纷纭世事的真相,被种种幻相所蒙蔽,心随境转。老子就警示过我们:“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外求的原因是,对生命及生活的演化机理缺乏敏锐的觉察和洞见。忙忙碌碌、浮浮沉沉,瞎想乱为,一辈子腾来挪去,上下苦索,左右碰壁。没有找到外界一切发生的根本原因,总是寄希望于身外之物带给自己幸福与安全。

《肖申克的救赎》中,安迪在黑暗狭小的禁闭室熬过了20天,当他出来的时候,狱友们都是一副难以置信的表情,问他怎么挺过来的。他回答说:贝多芬陪着我。众人惊讶的问他贝多芬在哪?他指了指自己的头。

可见,只有内心的平和与宁静才能对抗尘世的纷繁、阴暗、混乱、压抑、悲苦。

内求必然须内观,内观必然回归心灵,与内在的神性链接,感知心灵的频率与能量,逐步深入,坚持不懈,最终与万物链接。

潜心探寻内求静心的状态,可以找回真正的自己,忆起自己真正的身份。届时,基于真我的视角再去审视世界与人生、审视物质、时空、生命、历史、文化等,一定是另一番体悟。

倘若能够做到面对万事万物始终内求于心,你的人生就开始出现分水岭了。而此与具体年龄无关。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如需转载请保留原文地址:http://www.gzkyz.com.cn/article/58470.html

孙滽思

倾诉你的情感,分享属于你们的故事
私聊 +关注

手机版 | XML地图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5-2020 www.gzkyz.com.cn 【可可情感网】 版权所有 | 湘ICP备20010517号

声明: 部分信息与图片素材来源于互联网,如内容侵权与违规,请与本站联系,将在三个工作日内处理,互联网不良信息举报邮箱:*****@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