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4-18 10:43:59作者:微工匠2019图片:未知人气:+
《论语·卫灵公》中,有这样的一句话叫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南宋理学大家朱熹则批注说:推己及物。简单点,换成一个大家更熟悉的说法就是:推己及人。
这其实现实生活,在心理学研究中也有这样的说法,被称为“投射效应”,它指的是总是将心里的一些想法加在别人的身上。比如你觉得一个东西好吃的时候,就会一直去跟别人推荐,觉得对方也应该喜欢吃,但是其实对方可能对这个食物并没有任何的好感。
投射效应:为什么你会莫名其妙讨厌一个人?
苏轼跟佛印是一对好朋友,经常都会相互拜访。有天,苏轼去拜访佛印,对佛印开了个玩笑说:“我看你是一堆狗屎。”佛印则微笑回应说:“我看你像是一尊金佛。”苏轼觉得自己占了便宜,很是得意,回家后跟自己的妹妹说了这件事。苏小妹却说:“哥哥,你错了。佛家说‘佛心自观’,你看别人是什么,自己就是什么。”听到这里,苏轼才明白为什么佛印会说,他看自己像是看一尊金佛。
佛心自观,也就是平时我们所说的投射。
投射效应,是指我们有将自身的特点归因到别人身上的倾向。在对别人形成印象的过程中,会以为他们也具有跟自己相似的特点,把自己的情感、特点都强加在别人身上。
心理学家罗斯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询问来参加实验的80名大学生,他们是否愿意背着一块大牌子在校园里走动。结果显示,有48名大学生同意背着大牌子在校园里走动,并认为大部分的学生都会乐意这么做。而其余不同意背大牌子的学生则普遍认为,只有少数学生会同意这么做。可见这80名学生都将自己的想法,投射到其他人身上。
投射效应通常有三种常见的表现形式:
1.相同投射
与陌生人交往时,由于彼此不了解,相同投射效应很容易发生,通常在不知不觉中从自我出发做出判断。自己感到热,以为客人也闷热难耐,不问客人的意愿就大放冷气空调;有的老师讲课时对某些知识点不加说明,以为这是十分简单的道理,应该不用多讲,但是在老师看来很简单的知识,在学生看来则未必。《庄子·天地》中记载了这样的一个故事:华封人祝尧“长寿、富贵、多男子”在华封人看来,寿命长、富贵、孩子多是人之所欲,而在尧看来“多男子则多聚,富则多事,寿则多辱”。可以看出来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理都是不同的,即使是一些基本特征也不能完全投射在他人身上。相同投射的发生在于忽视自己与对方的差别,在意识中没有把自我和对象区别开来,而是混为一谈。
2.愿望投射
这种投射就是会将自己的主观愿望强加到别人身上。每一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未来能够出人头地,做出一番自己的事业。所以,很多家长从小就开始对自己的孩子开始进行了培养。不管是学习上的培养,还是兴趣上的培养,我们在身边都常常能够看见:为了让孩子的学习成绩能够有所提高,家长专门为孩子请了家教来辅导孩子写作业。为了激发孩子的兴趣,家长专门为孩子报了舞蹈班,来让孩子能够接受到专业舞蹈老师的训练。家长通常会把孩子视为自己的希望,不少家长就会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甚至希望孩子替自己去实现曾经的理想。然而这种做法常常会限制孩子的发展,给孩子的成长带来不利影响。这就是“投射效应”在家长对待孩子方面会产生的误导。
3.情感投射
这种现象在爱情生活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如人们常说的“情人眼里出西施”。对自己喜欢的人越看越觉得优点很多;以此相反,对自己不喜欢的人,则越看越讨厌,越来越觉得他有很多缺点。于是人们过度地吹捧、赞扬自己喜爱之人,严厉指责、肆意诽谤自己厌恶之人。认为自己喜欢的人或事是美好的,自己讨厌的人或事是丑恶的,把自己的感情投射到这些人或事上进行美化或丑化,这种心理倾向失去了人际沟通中认知的客观性,从而导致主观臆断并陷入偏见的泥潭。
总的来说,人们更倾向于把自己作为标准,来评判别人是个怎么样的人,而不是按照实际的真实情况来进行判断。投射是一种认知心理的偏差,过度理想化地认为别人就是自己所想的那样,没有真正地看见别人,这也是很多人边界不清的其中一个原因。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只有明白和理解了投射效应,具备更加清晰、透彻、高效的解决问题能力,建立更加稳定的情感关系与社会关系,时刻设身处地的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为对方着想,理解对方的需要与情感,这不仅能很好的交流与沟通,而且更容易达成理解与共识。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如需转载请保留原文地址:http://www.gzkyz.com.cn/article/22930.html
微工匠2019
倾诉你的情感,分享属于你们的故事Copyright 2005-2020 www.gzkyz.com.cn 【可可情感网】 版权所有 | 湘ICP备20010517号
声明: 部分信息与图片素材来源于互联网,如内容侵权与违规,请与本站联系,将在三个工作日内处理,互联网不良信息举报邮箱:*****@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