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9/22 11:49:08图片:未知人气:+
文 | 静进医生
众所周知,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孩子的行为特点之一是“对视回避”,不看别人的眼睛。究其原因,怕是内心恐惧使然,有依据佐证,在此不表。
当两人同时看对方眼睛时,就会发生对视。对视是人们社会交流的重要形式,所谓“眼睛是心灵的窗口”一点不假。我们通过眼神可揣摩和读懂对方的意思,如探究、喜欢、深情、敌视、鄙视、意图、不屑、轻蔑、恐惧、不怀好意等,无须语言描述,个中乾坤彼此心知肚明。
眼神交流的习俗及其意思,因社会、种族、文化而异,例如不同宗教和社会形态下的眼神对视具有不同的含义。直视他人眼睛,要么显示霸道示威,要么富含挑衅意思。除非是熟人,人们大都回避彼此的目光对视,意在避免产生冲突或误解。不信,你在公交上盯人看看。
眼神与面部表情相加,会提供极重要的社交、情感信息。人们通常下意识地去捕捉他人眼睛和脸上的积极或消极的情绪迹象。在某些情况下,目光相遇会引起强烈的情绪反应。一般社交场合,双方的眼神会传递出极为复杂的信息,有时一个眼神即可表达出,我对你是否感兴趣,有无继续聊下去的意思。
在群体社交中,一个人觉得大家不怎么看他/她,顷刻会觉得遭孤立和不受重视。反之,长时间相互凝视,或是人家盯你看的频率高,说明对方对你感兴趣。心怀鬼胎者盯着你看,则另当别论,诈骗高手常会用“迷人”的眼神盯着对方,使受骗者顿生好感,缴械顺从。小偷毛贼不大盯人看,更怕被人盯,其眼神常游走于下三路。
恋爱或与异性交往时,眼神交流是重要的调情引导,是时,眼神的力量远胜过语言。异性间发生吸引通常是,起初为目光短暂一瞥,然后发展为反复的目光接触,瞳孔可能会放大(Kearl, Mary.2008)。
陌生场合下,人们会避免与他/她人对视,以避免构成敌视、挑衅或是不尊重对方。很多哺乳动物中,为避免发生冲突,极少发生相互对视,除非攻击撕咬。无论是动物,还是人,怒目相视,则是敌视和开打的直接表达。
人是极复杂的社会生物,眼神里包含的意思,迄今无法用任何科学手段进行量化、定性。如中国人和阿拉伯人同样的眼神,表达的意思可能完全相异,这与他们的文化背景,甚至是文化基因(meme,也叫模仿基因)差异有关。即使是大数据,或是计算机技术,也无法模拟捕捉到精准的眼神信息。
例如,日本儿童在学校就被教导将目光投向老师的喉结或领结区域。日本成年人,在与上级交谈时会低下眼睛以示尊重。有些国家议会议员发言时,建议不要盯着对方看,以免产生敌对或误解(npr.org.2015)。
灵长类动物中,眼神对视被视为具有攻击性。黑猩猩在与对方交流时,更倾向盯着对方下巴看。你若在动物园里长时间盯着猩猩看,或会引起它们的激越行为。例如,2007年鹿特丹动物园发生一起事件,被认为与目光接触有关,一头大猩猩从笼中逃脱,去攻击了一名多次到访,老盯着它看的女士。后来,保险公司给游客发放特殊眼镜观看动物,以免再遭动物攻击(Susana Polo, 2010.4)。你若总盯着自己爱犬看,会使你体内催产素狂飙,心生怜悯爱意。
3月龄婴儿对他人的视觉关注或视线尚不敏感。不过,父母眼神若离开3至6月大婴儿的目光,则他们的微笑会减少(Hains SM, 1998)。
无论如何,大人与婴儿目光对视密切,则会提高他们的面部识别能力,且助长他们的对视愿望,并很快读懂大人的眼神及内涵(Farroni T,2004 )。
而且,婴儿更喜欢凝视他们所熟悉人的面孔,亲子对视,会使健康婴幼儿的对视功能得到加强。想想,对孤独症孩子而言,何尝不是如此。
婴幼儿视力发展受影响,则会损害其对视与解读他人眼神的能力。例如,孩子若患有斜视/弱视,就会干扰其正常的目光接触,似乎也会影响到表情识别能力。
德国的一项研究发现,母亲与婴儿对视程度与孩子的哭闹成反比,母亲对孩子眼神越不敏感,或缺少对视,孩子哭闹就越厉害。同时,也会降低婴儿对养育者眼神的敏感度。同样,密切对视,会增加母亲对婴儿的敏感度,从而加强孩子的共享注意能力。信不信由你,你带养孩子,别只顾刷屏、看手机,多与孩子做眼神交流,他/她自会给你带来惊喜。
到了学龄期,孩子的眼神对视会发生很大改变,随着心智提高,必使其眼神内涵趋于复杂。例如,犯错或撒谎的孩子,多不敢直视家长或老师的眼睛。在课堂回答问题时,学生大多也不敢直视老师的眼睛,是心中没底的表现。自卑的孩子,一般也不敢直视他人眼睛。
有趣的是,孩子避开大人眼神回答问题的准确率高于盯着大人答题。呵呵,我们的家长或老师更喜欢训斥和狮吼孩子“看着我的眼睛回答问题!” 因此,要孩子回答问题时,没必要非让他盯着你的眼睛。回答时,不看你的眼睛,对孩子的思考更有帮助。要想让孩子做事认真和高度集中注意力,对视压根没有帮助。若孩子茫然地凝视你,则表示他没懂你的意思。
研究还发现,人际互动时增加眼神对视,会增加当事人记忆容量和保持高度注意力。不过,这里指成人。
#孤独症# #儿童#
标签: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如需转载请保留原文地址:http://www.gzkyz.com.cn/article/218578.html
上一篇:李易峰肇事逃逸(肇事逃逸李易峰)
安阳儿童心理专家静进
倾诉你的情感,分享属于你们的故事Copyright 2005-2020 www.gzkyz.com.cn 【可可情感网】 版权所有 | 湘ICP备2021020401号
声明: 部分信息与图片素材来源于互联网,如内容侵权与违规,请与本站联系,将在三个工作日内处理,互联网不良信息举报邮箱:*****@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