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6/20 15:59:57图片:未知人气:+
苏轼是继欧阳修之后北宋文坛的领袖,他的散文创作,兼擅各体,为宋代散文的高峰。
《记承天寺夜游》写得最有特色,全文仅83个字: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寢,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月色入户
首段记叙月夜漫步的缘由,年、月、日、时俱全,颇似一则日记。
“元丰六年”,即公元1083年;元丰,是宋神宗的年号。
“解衣欲睡”,写夜深人静之时。
“月色入户”,写月光皎洁之景。
“无与乐者”,写孤寂苦闷之心。
“步于中庭”,写邀好友闲庭信步,不负月色朗照。
当时正是作者贬官黄州四年之际,闲极无聊,又无计排遣。时月色姣好,撩人心扉,于是夜不能寐,欣然起行。
作此月夜之游,等于苦中作乐。
水中藻荇交横
第二段着重写景。“积水空明”、“藻荇交横”,意为庭院中的月光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藻荇交织一起,原来是竹柏的影子。
这句描写从实景而来,形象鲜明,宛然可见。
其实,这澄澈的月光,正是苏轼乐观心境的写照。从当时的处境来看,苏轼是没有那样的闲情逸致的。
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源自他那本不受拘束的个性,他要展示一种跳出苦海走入旷达的超脱;另一方面,因为这时开始有所觉悟:既然身处逆境,动辄得咎,就不必言及凄苦,而要随遇而安,处之泰然。
这段写景富有灵性,源于东坡的灵性。这位九百多年前的大才子不仅把自己融入了自然,更超越了自然,于是月色、竹柏影,便有了穿越时空的永恒的美。
这美的自然,是东坡心灵因磨难而升华的结晶;这自然的美,冲破了东坡心中的孤寂失意,使他的精神为之高远。
黄州苏轼像
最后一段议论、抒情,惋惜无人赏月。
闲人,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风景的人。
苏轼当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是一种挂名的官。官衔加有“本州安置”字样,更近于流放。
官职有名无实,无事可做,所以自称“闲人”。
闲人,也暗指世人大多忙于争名逐利,为俗世所累,不能欣赏美丽的风景。
南朝梁吴均在《与朱元思书》写道:“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意思是:鸢飞到天上,看到这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那颗热衷功名利禄的心;经营俗务的人,看到这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由此可见,美好的风景能使人心灵净化,精神升华,超凡脱俗。
联系上面的话,再来理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作者要表达的意思虽然也很平常,可是说得十分含蓄,颇有余味。
承天寺塔
唐朝柳公权说:“吾唯用笔在心,心灵则笔正。”而我要说:为文在心,心灵则笔灵。
《记承天寺夜游》摄取日常生活的片段,用语精巧,以少得不能再少的文字,极不经意地渲染了一种情调,描绘了一种心境。好似信手拈来,信笔挥洒,言简意赅,写得实在是饶有情趣啊!
永远的东坡居士
标签: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如需转载请保留原文地址:http://www.gzkyz.com.cn/article/205861.html
安阳清风亭57594977
倾诉你的情感,分享属于你们的故事Copyright 2005-2020 www.gzkyz.com.cn 【可可情感网】 版权所有 | 湘ICP备2021020401号
声明: 部分信息与图片素材来源于互联网,如内容侵权与违规,请与本站联系,将在三个工作日内处理,互联网不良信息举报邮箱:*****@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