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3-08 14:52:27图片:未知人气:+
厌恶自己的孩子是抑郁了吗?都说世上只有妈妈爸爸好,几乎所有的父母对自己孩子的付出都是掏心掏肺的,尽管有时候孩子淘气起来也是恨不得“眼不见为净”,但一旦真的分开后,又想马上看到孩子,孩子就这样不断的在小天使和小恶魔中间转变。不过,有的家长会对孩子有厌恶感,厌恶自己的孩子是抑郁吗?对自己的孩子有厌恶感是为什么呢?
厌恶自己的孩子,是得抑郁症了吗?家长需要注意,如果你厌恶自己的孩子,多数是这四个原因:
1、身体疲劳
2岁以后的孩子精力是比较旺盛的,活力大,精神头十足,对所有事物充满了好奇,什么都想摸一摸,碰一碰,孩子不知道累,累极了就困了。
记得我小时候上学时也不知道什么叫累,现在随着年龄的增长,体力也不如从前,孩子看半天就有些累,想休息会儿。
尤其是妈妈在哺乳期,白天晚上都喂奶,休息不好,身体处于疲劳状态,孩子哭闹,可能就会产生厌烦心理。家人要体贴照顾妈妈,轮换着照看宝宝,避免妈妈太劳累,减轻妈妈心理和身体负担。
2、孩子缺乏自制力
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总会有许多小苦恼,比如孩子喜欢赖床,早晨起不来,明明答应了妈妈第二天早起,定好了闹钟,可对闹钟的铃声置若罔闻,还得让妈妈费劲九牛二虎之力喊醒。
诸如此类的事情还可能很多,不写作业先玩,闹着买一些不需要的玩具和衣服等等,妈妈批评时也知道错误,可过后还是很难改正,让妈妈恼怒不已。
孩子小,还不成熟,需要妈妈监督提醒,妈妈还是要耐心细致一些,想要管好孩子,让孩子更优秀,就得付出心力和劳动,从小培养好习惯,不要让坏习惯萌芽。妈妈保持情绪稳定,孩子也能做好情绪管理。
3、家庭教育理念不一致
妈妈批评教育孩子时,家人一味袒护,意见不一致,孩子就会钻空子,慢慢地和妈妈关系疏远。辛苦受累这么多,孩子和老公一个姓,自己倒成了外人,妈妈有可能对孩子产生厌烦心理。
和家人沟通,达成一致,学习一些教育育儿理念,如果是妈妈平时管孩子比较多,在孩子面前就要树立妈妈的威严,不要拆后台,爱严相济,让孩子学会敬畏,才能有更大进步。
4、产后抑郁
产后抑郁因素很多,身体激素的变化、分娩受到的创伤、遗传因素、家庭矛盾和角色转换的不适应等等,引起妈妈心理和生理上的强烈刺激,情绪低落烦躁,压抑崩溃,不想照顾孩子,讨厌孩子。
产后抑郁需要家人的体贴关心,避免妈妈劳累,家庭和谐,妈妈也要学会自我调适,从不良情绪中走出来,给宝宝温暖快乐。
对自己的孩子有厌恶感,这从心理学角度讲非常正常
1、在强烈的情感里面,爱和恨都是正常存在的
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情感,是世界上最亲密并强烈的情感之一,另外就是和伴侣的关系。在这样强烈情感下,里面包含了父母对自己的期待,对孩子的期待。而有期待就自然会有落空,所以情感就会相对复杂一些。当孩子完成父母的期待时候,爱会多一些,而当希望落空的时候,就会出现恨,这个恨有时候就用讨厌孩子的方式,来推开孩子。
爱或者喜欢,是拉近孩子,把自己的期待或者未完成的心愿放到孩子身上。恨或者讨厌,是推开孩子,表达自己的期待的落空。或者正是这样的推开,帮助孩子成为自己,而不是父母的延续或者一部分。
2、讨厌孩子,不过是讨厌自己的投射
我先说下投射,投射发生时,内部心理过程被个体误认为来自外部。也就是说父母讨厌孩子的时候,这个讨厌其实是来自父母自己的内部(自己),而不是外部(孩子)。但是,因为说讨厌自己,承认自己很让人讨厌,这个需要勇气,很多人都无法承受,于是把这部分投射给了孩子。
这里把讨厌的部分投射给孩子,其实也是深谋远虑的。而且,孩子最容易做的,因为对父母天然的认同,会认同父母的投射,也就是说,一个孩子会认为自己就是让人讨厌的。
当父母投射认为孩子是让人讨厌的,然后孩子也认同自己讨厌的部分,那么父母稳稳的长在一个权威的位置,可以对孩子发号施令,让孩子言听计从。
3、孩子对父母的认同
认同包含了两种成分:直接吸纳爱的客体,同时以防御为目的而模仿恐惧的发生。孩子对父母的认同,有一部分是因为爱自己的父母,还有一部分是因为害怕自己被父母抛弃。
所以孩子为了生存,其实认同父母是必然啊,而父母很多时候在没有办法区分讨厌的是自己还是他人的时候,孩子就成了父母投射的牺牲品。
4、父母需要有面对问题能力和自省能力
当父母讨厌孩子的时候,其实需要回到自己身上,正视自己讨厌自己的部分,而不是逃避。并且还有自省的能力,这个能力把自己自我分裂,把自我分成理性、客观、逻辑的自我和体验的,主观的,非理性的自我。
一方面能体验到自己讨 厌自己带来的挫败感,一方面客观的分析自己讨厌自己的来源是哪里,并学会接纳自己的这部分。
1、学会“课题分离”
“课题分离”是著名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提出的理论。课题分离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也是建立健康关系的基础。它的大意是,要想解决人际关系的烦恼,就要分清什么是谁的课题。
我负责做好我的课题,你负责做好你的课题。至于判断一件事是谁的课题,有一个简单的准则,那就是看行动的直接后果由谁来承担。谁承担直接后果,那就该谁负责。
运用到亲子关系上,首先就要区分学习是谁的课题。很显然,学习一定不是父母的课题,要为学习负责的应该是孩子。父母们也一定知道,我们可以控制自己能够控制的事情,但我们一定控制不了我们不能控制的事情。
孩子是一个人,不是父母的附属品,他有自己的行为与思想,要不要爱学习和讲究个人卫生那都是孩子自己的事。父母只需在理解了学习是孩子的课题这个基础上再去考虑能做的事,并想法子帮助孩子建立“自己能够学习”的自信以及提高其独立应对课题的能力。
因为,归根结底,每个人都只能自己做好自己的事情。
2、和孩子间塑造一种新的关系
塑造一种新的关系,其实就是通过父母改变原来不好的自我,从而影响孩子的思想和行为,与孩子重新建立起良好的亲子关系。
知名心理咨询师陈海贤在他的《了不起的我》一书中说道:“人总是生活在关系中。关系塑造着自我,影响着自我的所思、所想、所感、所行”。
研究依恋心理学家詹姆斯·鲍德温也发现:“一个人最初的安全感,主要来自人际关系,尤其是和母亲的依恋关系”。
孩子对父母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依恋,这种依恋是孩子最强烈的情感,也是孩子获得安全感的来源。
父母在生活中的一言一行,所思所想不仅影响着孩子的思想,左右着孩子的行为,更关系着孩子的未来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父母和孩子关系的修复也一定不是三五天就能解决的事,需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
3、学会鼓励孩子
“关于以育儿活动为代表的一切与他人的交流,不可以批评也不可以表扬,而应该鼓励”,心理学家阿德勒如是说。
在对孩子的教育中,阿德勒提倡使用鼓励之法,而不应使用赏罚教育。但事实是,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大家都不约而同的用了同一个方法,那就是做得好表扬,没做好就批评。
在美国有位很传奇的教师,叫马尔瓦·科林斯。她在犯罪和毒品横行的芝加哥贫民区附近创立了名为“西侧预备学校”,专门接收被公立学校退学或者是有问题的学生。
在她的教育下,原来的街头混混,被认为有问题的学生好像都变聪明了,他们中的很多人都考进了大学,成了律师、法官、医生、教师等受人尊敬的社会栋梁。对于厌恶自己的孩子是抑郁,这下你明白该如何应对了吧?
标签: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如需转载请保留原文地址:http://www.gzkyz.com.cn/article/192587.html
持小菲
倾诉你的情感,分享属于你们的故事Copyright 2005-2020 www.gzkyz.com.cn 【可可情感网】 版权所有 | 湘ICP备2021020401号
声明: 部分信息与图片素材来源于互联网,如内容侵权与违规,请与本站联系,将在三个工作日内处理,互联网不良信息举报邮箱:*****@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