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8/04 14:40:21图片:未知人气:+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看到这个题目,不知你是不是会感到疑惑:“大龄剩女越来越多”这个趋势或观点,是怎么来得来的?
通常,别人怎么说,我们就怎么信。但如能反向思考,那么,窥见事件全貌会更容易。2019年,人民日报就曾刊发过 《为什么身边的“大龄剩女”这么多,“剩男”却没几个?》的专题文章,专门探讨这一社会现象。
为什么大龄剩女越来越多呢?部分网友对此的分析总结是:
1. 自己高不成低不就;
2. 条件优越颜值低;
3. 身体心理有缺陷;
4. 独身主义;
以上四点细看,更像是外围揣摩,虽有普遍性却未戳中现象实质。
拒绝走进爱情、婚姻、家庭的大龄剩女们,本质上拥有更大的个人选择权,更高的个体生活自由度。
关于这个问题,人民日报专题文章分析中,就曾以大数据统计为基础专门剖析过:
越是经济发达地区和城市的女性,结婚意愿与时间比,越是大幅度落后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女性。简单说就是,北上广深一线大城市的职业女性,结婚年龄偏高时间普遍偏晚;二、三、四线城市职业女性结婚年龄与时间,相比之下就较为提前(但也大大超出了人们常规认为的25、6岁)。
所以,如果细致拆解分析就不难发现,所谓“大龄剩女”现象,其实主要集中在某些特定地域,而非全国大同。此外,另一个领域也容易出现大龄剩女,这就是高学历女性群体,也就是我们平时听闻的“高知出剩女”。
并且此言真正不虚,这是因为:
1. 在宽容、广博、平等的时代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优秀女性接受过高学历精英教育;无论是思想上,还是人格上,都比过去更为独立成熟。
2. 这些女性进入社会后,其高收入快速帮助她们实现了个人财务自由;而多维度工作经历以及开阔的眼界,又使得这些女性变得更为勇敢、豁达,更愿意对自己的人生质量负责。
这种高质量的生命体悟与感触,也间接影响并延缓了她们进入婚姻的时间。
3. 新高知女性不拘泥于传统生活,一般女性那种大学毕业一两年后就成家生孩子养孩子的活法,一早就淡出了职业女性生活场景中,她们奔波于职场升级打怪过程中,更多的时间与精力,都交付给了高强度快速运转的工作。
4. 高知女性的父母及家庭,更看重婚姻质量。因此尽管她们的父母也逼婚,却也关注并看重孩子的婚姻质量,不愿意轻易将就。
然而在婚恋市场上,同期同等优秀的男士,要么早就结婚;要么没有出现偶遇不上,渐渐地一部分高知女性就被“剩下”了。
综合以上可以看出,社会上的大龄剩女越来越多,一方面体现出女性自主决定权得到了提升,她们不再为了结婚而结婚;另一方面也不排除因为个人原因,比如左挑右选而被剩下。
无论哪一种原因,都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常态,公众不必过度解读,甚至当成恐慌性事件来理解。
况且,现实一点来说,现代社会生活成本如此之高,如果爱情迟迟不来,有什么理由非得在某个不尽人意的时间点,逼迫自己进入爱情或婚姻,去过那种捉襟见肘又毫无情趣的日子呢?
古话讲,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
对于女性来说,无论是一般容貌学识,还是高学历精英,爱情与婚姻都是人生必然要经历的重要环节。但是,现代女性越来越自主自觉了,她们希望由自己来决定什么时候开始深度体验人生、什么时候由一个人体验世界,到进化至一家三口的状态。
这种发自生命的自觉自醒,正是高质量人生的良好开局,而不是什么社会问题,更不必牵扯物质、金钱、地位等外挂因素。
女性自主决定何时迈入婚姻,是对自己和他人负责任的表现。
毕竟这一步跨入之后,人生将大为不同——时间与精力要给孩子,分给丈夫,并从此承担起与传统女性一样应尽的责任,并活得像大地一般宽广而丰裕,才对得起生命的下半程。
所以,虽然网络媒体上,时不时会对“剩女”冷嘲热讽,但事实上这一问题并未严重到可以成为话题。总体来说,“剩女”在总人口比例中占是比较少的;另一方面,即使是研究生群体,也仅有不足3%的女性,在40岁后还未婚。
此外,拿我国现阶段剩女现象,同步对照美国与此相关的历史经验来看,高学历女性低婚率其实只是一个暂时现象。
因为根据数据统计显示,在美国,本科及以上学历女性的结婚比,在1940-1950年之间一度处于历史最低点,但在此之后,就逐渐开始恢复并保持稳定。
相反,其他学历群体的结婚比在1960年后,则开始持续下降。而在过去的二十年中,本科及以上学历女性的结婚比例,都显著高于其他群体。
一位35岁的单身女性更是直言:“所有东西我都能给自己了,那我为什么一定要男人不可?”
时代在变,传统的恋爱、婚姻关系,也会因时代变迁而发生改变。因此,大龄剩女刚刚出现时段似乎很醒目很扎眼,但长远而言,不过是社会历史发展长河里的小小浪花而已,不值得小题大做,大惊小怪。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编辑 | 一粒米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The Internet Classics Archive | Symposium by Plato.
微信公众号:第一心理
标签: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如需转载请保留原文地址:http://www.gzkyz.com.cn/article/187171.html
第一心理
倾诉你的情感,分享属于你们的故事Copyright 2005-2020 www.gzkyz.com.cn 【可可情感网】 版权所有 | 湘ICP备2021020401号
声明: 部分信息与图片素材来源于互联网,如内容侵权与违规,请与本站联系,将在三个工作日内处理,互联网不良信息举报邮箱:*****@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