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11-01 06:26:11作者:八姑姑图片:未知人气:+
冯小刚对赌失败了。
据华谊兄弟的2020年财报显示,冯小刚的公司净利润低于业绩承诺,根据协议,冯小刚将赔偿华谊兄弟2.35亿。
而这已经不是他第一次对赌失败,此次的赔偿金也是两次加起来之和。
从国产商业电影的领军人物,到因业绩不达标而被赔款,冯小刚难道真的是“英雄老矣”?
非也,据财经博主计算,2015年冯小刚获得10.05亿的并购款,就算赔了2.35亿,他还是赚了8亿。
在将近15年的时间里,冯小刚都是中国电影市场,最为喜闻乐见的导演,自1999年与华谊合作开始,就创造了“16部电影40多亿票房”的历史。
而华谊兄弟,也正是乘了这波东风让自己崛起,而冯小刚也是一时风光无量。
但时间倒推到80年代,那时的冯小刚远不及现在的风光,甚至还是王朔、马未都身边的一个小迷弟。
上世纪80年代,娱乐圈出了两件大事。
第一件事是王朔出版了《一半火焰,一半海水》,成功引起了一波浪潮,文艺圈开始成为王朔时代。
第二件事是冯小刚初出茅庐,担任了自己第一部剧情片《生死树》的美术助理,成功进入电影圈。
靠着青春小说,王朔那时已经名声大噪,成为了文艺圈的大佬;而那时候冯小刚却一事无成,奔跑各个剧组谋求一份工作。
那时候的王朔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自己后来会跟冯小刚一起拍摄电影,然后身败名裂、远走国外;那个时候的冯小刚也没有预料到,后来能够抱紧王朔的大腿,一举成为知名导演,赚得盆满钵满。
王朔的拜把子好友马未都那是更没有想到,曾经那么熟悉、那么互相欣赏的两个人,后来居然互相诋毁、分道扬镳。
40年后,那些曾经的“风流”往事,竟然成为了娱乐圈的一段秘史。
今天,我就来为你揭开这背后的故事,以及当年三人的恩怨情仇。
1958年,王朔出生南京,后来因为父亲工作调动,全家搬到了北京。
童年时候的王朔,如同一个没有人管的小犟牛,因为父亲回家次数少,母亲又管不住他,所以他在北京军区大院里肆意妄为,调皮捣蛋是个好手。
王朔天生爱动、静静待着绝不是他的风格,在部队大院的那些日子,王朔很快成为了孩子王,与人称兄道弟闯“江湖”。
那时候的王朔还不是作家,骨子里带着北京人的那种傲慢,皮肉里有着南方人的幽默与心机,活像大街上的二痞子。
他们一起进胡同撩妹、一起参加舞会喝酒,那时候的年轻人的潮流物件,他们玩了个遍,王朔也因此也结识了众多好友。
浪浪荡荡18年,18岁的王朔不得不开始考虑自己的吃喝问题,从北京四十四中毕业后,王朔入伍了海军,立志要当一名光荣的海军司令。
这是自己的理想、也是父亲他的期盼,可是遗憾的是,不到两年王朔就受不了了,回当地成了一名卫生员。
卫生员没当几年,王朔复员回京进了一家医药公司,专门推销药品,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烂卖药的,而且里面还有假药,让满身正气的王朔苦不堪言。
那时候的王朔,一股子热血和一肚子憋屈,在朋友的怂恿下开始倒卖电视机和录音机,王朔凭借好口舌将物件卖出好价,转手就赚了一大笔,心里开心坏了。
可当时倒买倒卖属于违法行为,很快王朔就被盯上,倒卖生意干不成还被罚了一大笔钱,王朔彻底焉了。
丢掉了铁饭碗,王朔彻底成为无业游民,父亲对他失望至极,再也不赞助他的吃喝拉撒,一下子断了经济来源的王朔想到了在文字上混出样子。
说干就干,王朔把自己关在屋子里写作,历时近一年写出了自己完整意义上的第一部小说《空中小姐》,引发了一波浪潮,小说获得了不少少男少女的追捧。
凭借《空中小姐》,王朔获得了360元稿费,一只脚踏进了文学圈的大门,尝到甜头的王朔觉得写小说可是个好差事,于是就开始全职写作。
那时候的王朔只想着靠写作赚钱,从没想过当什么大作家,只是他没有想到的是,就在5年之后,他成为了北京文圈的大佬级人物。
而男人有钱就变坏,王朔也不例外,尤其是认识了马未都之后。
1955年,马未都出生于机关大院,父亲是退役军人,母亲是当时山东首富的千金。
相比于王朔,马未都的出身背景高出了不止一个层次,也正是因为这样的根正苗红,马未都的前半生基本没吃过什么苦。
早年时期下乡插队,之后顺利回到城里进了一家工厂当工人,这在当时看来是一份普通人求之不得的工作,可是从小活波的马未都却不当回事。
在嘈杂的工厂里,马未都白天操作机床造零件,晚上在宿舍里写小说,那时候车工写小说格格不入,马未都东躲西藏,谁也没告诉。
1981年,在王朔还在街头巷尾卖假药、倒卖电视机的时候,马未都发表了自己的第一遍小说《今晚月儿圆》,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也就是这一部小说,马未都当上了《青年文学》的编辑,拿上了另一个铁饭碗,成为了当时北京机关大院圈里的大佬人物。
而就是在做编辑的日子里,马未都遇见了王朔。
文字的命运在作家手里,作家的命运在编辑手里,深谙此道理的王朔想要见见这个叫做马未都的编辑,消息传到马未都耳朵,马未都想都不想,那就见呗!
两人一见面,就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王朔能聊会写,马未都也能说会道,两人一拍即合,成为了好朋友,关系越来越铁。
当时的王朔靠着小说刚刚有了一点名气,开始洋洋得意,拿到了稿酬就开心得不知所以,拉着马未都到处玩,一不小心就溜进了北京舞蹈学院的女生宿舍。
王朔凭着三寸不烂之舌逗得年轻女大学生们哈哈直笑,聊到深夜还不愿意回家,马未都当时已经结婚,觉得这要是传出去影响太不好了,就生拉硬拽将王朔拉了出去。
可是爱情挡都挡不住,在北京舞蹈学院的一次舞会上,王朔认识了当时还是学生的沈旭佳,沈旭佳对于青年作家王朔非常痴迷,两人很快坠入爱河。
当时的沈旭佳非常漂亮,王朔撩妹成功让马未都羡慕不已,可是痞子王朔又怎会平平稳稳地谈恋爱,不久后的一次舞剧,直接塞了马未都满满的狗粮。
那次王朔邀请马未都看舞剧,给了马未都一张电影票,马未都还纳闷请人看舞剧,自己没拿票算怎么回事,没想到舞剧开始前几分钟,王朔从后台悄悄溜进了观众席,看的马未都一愣一愣的。
要知道那时候舞台的后台是演员换衣服的地方,而那场舞剧有多是女孩子,王朔能够进后台,这是有多大的魅力呀。
追到沈旭佳之后,王朔专门写了一遍小说《浮出海面》来纪念两个人的爱情,里面还有很多是沈旭佳的文字,将两个人的爱情故事公众于世。
1986年,是王朔的分水岭,《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的发表让王朔真正成名,也引起了很大的争议,好评和臭骂一起袭来,王朔彻底出了名。
那时候的王朔,红到发紫,甚至有人评价说就连琼瑶的书在内地都卖不过王朔,没想到几年前的一条走投无路,竟然给王朔开启了新世界的大门,成为了文坛的中心。
那时候的王朔早已不为吃喝发愁,每天写写小说,溜溜大街,活得轻松自在,而此时,在中国最南端的原始森林里,有一个美工对他的小说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这个人就是冯小刚。
和王朔同岁,但是冯小刚的童年却比王朔苦得多。
冯小刚的父母在他很小的时候就离婚了,他跟着母亲生活,母亲身体不好干不了重活,生活非常窘迫。
1984年,冯小刚去了一家公司当宣传干事,可是外面丑陋的冯小刚内心却非常文艺,经常想着去泡妞,还去看音乐会,时髦潮流一样没落下。
也就是在那时候,冯小刚遇到了自己的第一个贵人——郑晓龙。
一次医院找人,冯小刚遇见了一个让他神魂颠倒的女护士,可是不打听不知道,这个女护士是北京电视艺术中心副主任郑晓龙的女朋友,冯小刚通过这个机遇,紧紧抱住了郑晓龙的大腿。
郑晓龙见冯小刚能说会道,还会画画,就破例把他调到北京电视艺术中心做美工,没想到竟然成就了一位大导演。
做美工需要跟剧组拍戏,冯小刚平时的工作就是做做造型,电视开拍就没他什么事了,所以平时没事干就读小说,无意间就读到了王朔的小说。
后来在郑晓龙的引荐下,冯小刚认识了王朔,嘴巴甜的冯小刚逮着王朔就是一顿夸,开口闭口王老师,把王朔迷得转了向。
王朔大腿一拍:你这个朋友我交了。就这样,冯小刚傍上了王朔这颗大树,为以后的飞黄腾达打下了基础。
熟识之后,冯小刚老是隔三差五的往王朔跟前凑,聊小说聊电影,王朔呢也习惯出门带着冯小刚,显得有面子。
当时的冯小刚把自己的姿态放得很低,为的就是能够混进京圈,吃饭时冯小刚端茶倒酒,是个打杂小弟;谈事时冯小刚插科打诨,是个气氛活跃剂。
终于,冯小刚等来了自己的机会。
1991年,王朔和一众朋友开始写《编辑部的故事》,冯小刚也凑了过去,可是这部剧本写完迟迟不过审,等到过审的时候,基本丢了。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剧本怎么拍?当时大家想想就说要不算了,这个时候冯小刚站了出来:
这剧本我全记得,我可以写一个一模一样的出来。
没想到平平无奇的冯小刚真的把剧本写了出来,大差不差基本还原,就连王朔都大吃一惊:没想到还有这样的人?
《编辑部的故事》顺利开拍,播出后大红大火,冯小刚也因为是其编剧之一而野鸡变凤凰,成为了一名真正意义上的编剧。
冯小刚的这一创举让王朔刮目相看,也对他不再遮遮掩掩,两人一合计干脆自己开个电影公司吧,说干就干,1993年,两人合作的“好梦电影”公司成立。
可是还没拍几部电影,就受到致命一击,王朔的小说从爆红、好评如潮开始受到批评,那曾经爆红的小说被指责宣传不良风气、调戏妇女、侮辱女性,一时间舆论巨变,王朔时代开始动摇。
公司刚刚起步、一切大有前途,可是似乎一夜之间,断了所有的路。
电影不过审、剧本拍不出,冯小刚到处托人打探消息,最终却得到了各类媒体不得再报告王朔的消息。
冯小刚的电影梦还没开始就面临坠毁,冯小刚一夜愁掉了半片头发,王朔也面临指责国内难以为继。
不过王朔很幸运,他有机会出国,可以出去避避风头,冯小刚呢,只能硬抗,看有没有东山再起的机会。
公司成立的第4年,王朔出了国,临走前给冯小刚留下了一句话:
电影你该拍还是拍,但是不要署我的名字,他们是冲我来的,你有机会活,没必要一起死。
王朔一走了之,冯小刚苟延残喘,为了生存,1997年,冯小刚改编了王朔的小说《你不是俗人》拍成了电影《甲方乙方》,想混口饭吃。
没想到这部电影火了,票房3600多万,好评如潮、一片夸赞,冯小刚也成为了最有潜力的导演。
冯小刚在国内火了,王朔却在国外并不如意,几年后回国悄无声息,仿佛京圈从来都没有过这号人,除了马未都、冯小刚、郑晓龙、叶京,没人记得他。
回国后的王朔一脸憔悴,决定再也不碰娱乐圈,而冯小刚却为了“报恩”,提着5万块钱而多次登门,王朔对此反感不已,闭门不见。
几经周折,冯小刚拿到了王朔部分小说的版权,终于时过境迁、人走茶凉,对王朔也再提不起多大兴趣。
王朔曾表示冯小刚这个人功利心太重、好拍马屁、电影拍得极具商业化,自己并不喜欢,冯小刚听到王朔这样评价自己,也无声笑笑:他就是太清高,尊严值几个钱?
王朔和冯小刚从开始的交心、拍电影、开公司,到后来的互相诋毁、分道扬镳,不过是一个“利”字在作祟,只是在这一段关系中,冯小刚赚得盆满钵满。
王朔也许从一开始就不应该混迹电影圈,他和挚友马未都一样,都是有底线和自我信仰的人,而电影圈少不了溜须拍马、阿谀奉承、低腰哈气,王朔这一痞子,他怎么肯做?
马未都后来评价王朔:这丫就是北京一流氓,完完全全的浪荡子弟。
评价冯小刚:这个很聪明,绝顶聪明。
马未都评价王朔和冯小刚这段关系的时候,只说了一句话:
这两个人就是互相利用的关系,只不过最大的赢家,是冯小刚。
这两年,曾经红极一时的王朔没了消息,曾经的挚友马未都成为了大收藏家,曾经的跟班冯小刚成了著名导演。
上世纪80年代,是一个文艺圈、娱乐圈、电影圈、京圈极度变化的时代,一个人很容易被捧上神坛,但是想要笑到最后,光有才华还不够。
王朔曾是京圈的中心,却最终落得个如此下场,那时候的意气风华到老来都变成了悔不当初,不过按照王朔的性格,他应该不会后悔。
曾经拿住铁饭碗的马未都,改行后做了收藏家,低调行事、低调做人,如今圈内名声不错,堪称收藏界的老艺术家。
而当年最不被看好的冯小刚,却一路爬上了巅峰,看着曾经的自己,他应该也不会后悔吧。
京圈多风云变化,王朔、马未都也好,冯小刚也罢,只不过是京圈洪流中的渺小一粟,但是他们的之间的往事,却留给我们太多的启发。
王朔也许从来没想到自己有一天会掉下神坛,年轻时的傲娇变成了落魄时的笑话;冯小刚利用他人爬上鼎峰,却最终深陷人品风波,高昂的身份成为了扎箭的靶子。
这三个人中,我最佩服的是马未都,他是王朔铁哥们、上级编辑,却从来不会觉得自己高人一头;他是冯小刚的好朋友、编辑同事,却从来不抢风头,甘愿幕后。
踏踏实实、无欲无求、憨厚老实、甘居人后,这些曾是普通人的标签,但是往往是这些人,才能笑到最好。
娱乐圈水深似海,表面的和谐外衣下,并非是真正的朋友,人际利益的遮羞布下,不过是互相利用,那些投机取巧、见风使舵的人,往往走不到最后。
. END .
【文| 小渝 】
【编辑| 知愚】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如需转载请保留原文地址:http://www.gzkyz.com.cn/article/136712.html
八姑姑
倾诉你的情感,分享属于你们的故事Copyright 2005-2020 www.gzkyz.com.cn 【可可情感网】 版权所有 | 湘ICP备20010517号-4
声明: 湖南华崛信息科技有限公司,部分信息与图片素材来源于互联网,如内容侵权与违规,请与本站联系,将在三个工作日内处理,互联网不良信息举报邮箱:*****@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