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情感网 > 情感生活 > 文章详情

梅贻琦为什么去台湾(梅贻琦为何随蒋撤往台湾)

日期:2021-10-14 08:01:14作者:爱啃书的初拾图片:未知人气:+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1828年的初春,温煦的晨光笼罩了安静的清华大学!

深夜寒露渐消,枝头上的鸟儿也逐渐醒来,欢快地相互问候。

突然,一声尖锐的军队号角声,划破了书香校园的安静氛围。

一群群受了惊吓的鸟儿,扑棱着翅膀飞离休憩的枝头,用决绝的背影宣泄着不满。

昭示着军事训练的号角声,持续的响着,回荡在冷清的校园角落,似乎在等热烈的回应。

然而,清华大学里,却无一学生前来参加军事训练。

阳光暖化了初春的寒,却又吹来不合时宜的冷风,打着旋儿将公示栏和教学楼的满目宣传语掀起了角。

纸张上黑色大字,有几个让人格外瞩目:“抵制”、“罢课”“反对”…

山雨欲来风满楼、书香苑内无安歇。

这是北伐战争胜利的第一年,国民政府为了加强思想通知,在全国各地推行党化教育,硬性规定学生要上“党义课”,接受军训。

向来崇尚自由平等的清华师生,连续数月以微弱却不失勇气的抵抗,与当局政府进行着艰苦的周旋。

罢课、罢学、游行示威,拒绝参加党义培训,也拒绝参加军训演练……

面对上峰的不断施压,和学生们层出不穷的反击,时任清华大学的校长罗家伦,进退不能自已,索性提出辞职申请。

没想到,当局政府还未批示,得知消息的学生们,早已贴出通告——“本校无人表示挽留”。

罗家伦灰头土脸离开后,南京国民政府又派来吴南轩。

他的硬性做派却导致矛盾进步加剧,直到被游行学生的队伍,逼入东交民巷饭店,吴南轩匆匆写下辞职信,才得以侥幸离开。

1930年6月,志在必得的第三任校长乔万选,带领卫兵和属员来到清华大学,企图以武力接收的方式掌管学校。

却不曾想:清华师生知悉此事后,纷纷跑到校门口,高悬一面大旗——“拒绝乔万选”;并准备好绳子决定把这位校长“请”到礼堂说理,心生胆怯的乔万选只好罢手。

草草撤退时,乔万选又被师生逼迫当场签字画押,写下“永远不再存清华校长的野心”的誓词,成为一桩啼笑皆非的谈资。

清华师生,看似野蛮强悍,实则清醒自知。

“学风虽致凌替,士气不可不存”,这是清华师生捍卫净土的信仰,也是对精神家园的护佑。

对国民政府来讲:此时的清华园仿若烫手山芋,谁来担任校长,谁能服众,成为最大难题。

而日夜防备的清华师生们,亦在苦苦等待,等待一个真正救赎清华、引领清华前行的校长。

这一踟蹰和等待,便是整整11个月。

直到1931年,留学归来的梅贻琦临危受命,正式接管清华大学。

如果你看过梅贻琦的照片,会发现他是中国学者的完美典型。

一袭青布长衫,搭配廉价普通的黑布鞋;棱角分明的五官,像极了饱受风霜的行路人。

眼镜片虽厚,却遮挡不住如炬目光;性格低调内敛,却有着千钧之力的沉稳。

得知新任校长即将带来,师生们聚在一起,满心忐忑又充满期待。

大家太想看看:这次的校长是什么来头,更想知道:这诺大的清华园,能否在风雨飘摇的世间得到引领和庇佑。

初春寒雪消融,遍地莺飞草长,儒雅才子缓缓归来。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那年的梅贻琦,身穿青布长衫、手提黑色公文包来到清华园;

在师生们将信将疑的目光下,他以平和沉稳的语调,提出了后世广为传颂的办学理念:

“办学校,尤其是办大学,应有两种目的,一是研究学术,二是造就人才…”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慷慨发言、气壮山河!

在大军溃退、山河破碎、学潮汹涌的大时代里,一身青衫的梅贻琦就这样,以单薄身躯承载着这千斤重任,带领清华师生们穿越时代的惊涛骇浪,谱写出一场堪称奇迹的清华传奇。

【为政不在多言,谱写两校传奇】

梅贻琦太清楚了:

“一个大学之所以为大学,全在于有没有好教授。”

面对国民教育部的施压,他沉默应对,以超党派的自由主义精神,护佑清华师生的成长。

上任以后,梅贻琦对清华大学大刀阔斧的改革,便从“敢于用人”开始。

他打破过去的条条框框,组建“聘任委员会”。

在教授选拔上,梅贻琦从来不论出身,不论学派,只看是否真才实学;只要合乎条件能对清华有所贡献,就一律按标准和程序予以聘请。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清华大学的国学院,便是梅贻琦亲自聘请教授,最终确定了堪称传奇的四大导师名单——留美博士赵元任,前清国学大师王国维,维新领袖梁启超,以及无任何文凭的陈寅恪。

他也爱惜人才,在礼聘教师方面,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

力排众议,聘请了小学没毕业,也没有任何学术著作的沈从文当教授;坚持破格录取了走路都不太利索,只有初中文凭的华罗庚到清华培养。

当得知语言学博士赵元任留美归来时,更是亲自到火车站去接,一路护送。

如蔡元培“兼容并包”的办学理念,梅贻琦任职期间的清华大学,也呈现百家争鸣的盛况。

众多清华大学的教授里,有德高望重的前清翰林,有思想先进的留洋博士,有初中毕业的文学作家,更有毫无文凭的寒门才子。

多元化的教育理念,多元化的思维碰撞……这份容纳与并济的人才选拔,为毫无生机的清华大学注入了新的活力,春秋辗转间,清华已经成为学术一流的顶级大学。

“为政不在多言,顾力行何如耳”,是梅贻琦的座右铭。

他秉承“吾从众”的箴言,尊重各方不同意见;他力推教授治校,称校长不过是给教授端茶倒水的人。

对各方人才的爱惜,对学生天性的包容,对办学理念的秉承,随着那声“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的响亮呐喊,最终打造了清华的黄金时代。

李政道、杨振宁、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吴有训、叶企孙、顾毓琇、陈岱孙、陈省身、钱钟书、华罗庚、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

这些从清华走出的大师们,成为百年清华历史上难以逾越的高峰。

有人说:梅贻琦的一生只干了一件事,那就是最早带领中国教育走向世界顶尖水平。

我想说:梅贻琦的贡献,不仅是奠定了清华百年来的风骨,更谱写了西南联大的教育传奇。

“七七事变”后,为了护佑中华文化火种,清华、北大、南开三校组建临时大学,在昆明成立了西南联大。

因为北大的蒋梦麟和南开的张伯苓在重庆均有任职,所以三所学校的重担,都落在了梅贻琦身上。

跌宕时代,硝烟如云。

伴随着如雨般的日军空袭,梅贻琦用智慧和担当,为中国教育史书写了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当时由于经费短缺,西南联大校舍全部使用茅草屋加铁皮搭建;遇上刮风下雨,屋顶的铁皮便抖动摇晃起来,稀里咣当叫嚣着,根本无法讲课。

为了补贴师生们生活,梅贻琦租用最简陋的土屋,最丰富的饭菜便是菠菜豆腐汤。

绞尽脑汁节省的生活费,全部用在了给学校买蔬菜,给学生购买书本和文具上。

为了补贴家用,名门出身的妻子,便沿街喊卖糕点,做手工摆地摊。

在《西南联大回忆录》有这幕记载:

梅贻琦受到西南联大学生的邀请给他们上课,可临近上课他才满头大汗跑进教室。

刚站稳,他连忙解释:

“我刚才在街上给内人糕点摊守摊,她去进货了,可她办事不利,我告诉她八点我有课,她七点半还没回来,我只好丢下摊,跑来了,不过,今天点心卖得特好,有钱挣啊!”

环境艰苦,却造就铮铮铁骨!

那时候的西南联大,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真正担当得起“国之重器”的称谓。

所以我们也有幸看到:

纵然环境破烂不堪,西南联大低矮的校舍中,却出了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4位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8位两弹一星功勋,171位院士,以及百余位大师,堪称教育史上的奇迹。

每次提起西南联大,就会必称它为中国教育史上的“珠穆朗玛”。

无论是清华大学的黄金时代,还是西南联大的不朽传奇,都与梅贻琦不惜代价的付出分不开。

【手握巨额庚子赔款,却靠妻子摆地摊谋生】

梅贻琦传奇一生,却也争议一生。

人们无法释怀:1948年解放前夕,梅贻琦为何不顾全校师生的挽留,执意南飞,从此离开了他为之奋斗多年的清华园?

翻阅了许多书籍,寻到答案的那刻,不觉已经泪目!

他的离开,是文化立场和教育理念的使然,亦是清华领路人的必然。

据当时清华教务长吴泽霖回忆,自己曾问过梅贻琦:“怎么样?听说你是不是要走?”

梅贻琦的答案是:

“我一定要走!只有我走了,才能保护好清华的基金;如果我不走,这笔款就没了。”

清华基金来自于庚子赔款,想动用这笔校款,必须要有两个人的签字才能生效,一位是教育部长,一位是清华的校长。

如果当时不南下,国民政府随便任命一位清华校长签字,这笔款就没有了。

所以,他只能南下。

到了南京后,蒋介石多次劝梅贻琦任教育部长,梅贻琦坚辞不就。

他选择了南逃,一路飞到纽约,专门保管清华基金。

面对异国他乡的艰难生活,梅贻琦只给留出300元的薪水,根本无法养活他的家人。

为了谋生,端庄优雅的妻子,再次用双手养家;她给别人洗衣服、带孩子,甚至还在医院做临时护工。

直到1955年,梅贻琦得知台湾想要创办“清华原子能研究所”。

为了发展电力,梅贻琦选择了回到台湾。

可异国他乡的流浪,让梅贻琦身体营养严重缺乏,随着抵抗力的下降,以及辐射物质的影响,梅贻琦的身体彻底垮了。

他手握庚子巨额赔款,却根本无钱医治自己的癌症;直到清华师生听闻消息,才在社会各界发起募捐活动。

台湾当局为他请来最好的医生,以中西结合的治疗方式与病魔斗争,然而梅贻琦的身体,却再也经不起任何折腾。

1962年5月19日,这位儒雅寡言的清华校长溘然长逝,享年73岁。

沉痛哀悼、万般祈祷,任亲人与师生的千呼万唤,两岸清华,再也等不来第二位梅校长。

整理遗物时,人们忽然发现:

这位儒雅沉默的梅校长,身居高位半生,却没有任何积蓄。

从异国到台湾,与他形影不离的,还是当年他走进清华大学时,随身携带的黑皮包。

缓缓打开,在场众人无不泪奔:

里面没有支票存折,没有遗言嘱托,只有一个破旧的本子,上边记录了清华基金的每一笔用处。

那些年钱款的去向,他记得工工整整、仔仔细细,没有一处疏漏,也没有一分落入私囊。

那一刻,所有人都沉默了。

人们纷纷感慨于他的清廉和高风亮节,感慨于他手握巨款,却分毫不取。

这份高尚与清廉,令后世赞叹,更让人动容。

【大师已随西风去,人间再无梅贻琦!】

有人评价梅贻琦是:一生清华,一世清白。

他开创了清华大学的黄金时代,主导了西南联大的教育奇迹,使中国的高等教育昂然跻身世界先进水平;西方教育界曾如此称赞清华大学是:西土一千年,中邦三十载。

他一生沉默寡言,谦虚含蓄,没有拍桌怒骂当局人的光辉事迹,没有诙谐幽默的名人名言,也没有亘古流传的著作经典,但他用瘦弱的肩膀,挑起了民族的责任,守护着文化的火种。

生斯长斯,吾爱吾庐!梅贻琦曾用这八个字概括了他与清华的缘分!

他长眠于清华梅园,知他性格淡雅,人们便种下无数花草树木相伴;

风吹年年、年年有风!如今的梅林枝叶繁茂,夏日绿荫凉凉,秋酿万果繁华!

先生若知晓,当是无限欣喜吧!

闲时低头听泉,看院中草色入帘;

薄暮斜阳满树,立院中高处,便见烟水平桥…

恬淡岁月的山林悠闲,这一直是先生的心心念念呀!

全文终~

其他拓展:

1927年,王国维决定去死:为沉湖曾借钱买票,百字遗书最诛心

王小波《黄金时代》:精彩直白的性描写,是情欲下的精神胜利

《白鹿原》后陈忠实为何再无佳作?其中隐情比“江郎才尽”更戳心

陈寅恪双目失明,却为青楼女子立传?看他凄凉晚年,方知有苦难言

原创作品,抄袭必究;图源网络,侵权立删!

作者:初拾

慕字为初,执笔拾心!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如需转载请保留原文地址:http://www.gzkyz.com.cn/article/128966.html

爱啃书的初拾

倾诉你的情感,分享属于你们的故事
私聊 +关注

手机版 | XML地图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5-2020 www.gzkyz.com.cn 【可可情感网】 版权所有 | 湘ICP备20010517号

声明: 部分信息与图片素材来源于互联网,如内容侵权与违规,请与本站联系,将在三个工作日内处理,互联网不良信息举报邮箱:*****@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