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9-28 07:40:55作者:影视剧透社图片:未知人气:+
各国电影对于校园题材向来兴趣就不小,不论是刻画师生互动的温馨与爆笑喜剧片、描写青春恋情的甜蜜与苦涩爱情片、或是回顾成长历程的励志片,均各有类型,历年来也不乏佳作。
今天我就盘点了下来自不同地区的10部校园电影,这其中有深刻的人际关系呈现,也有严厉的教育问题批判。
希望借此,让大家不用环游世界就可以轻松在银幕上领略各地的校园风采。
日本:《告白》。
日本电影《告白》(Confession, 2010)并不提供启发智慧、春风化雨的正面教材,而是一堂堂充满血泪控诉、精神肉体霸凌的社会写实课。
气质女星松隆子褪去清纯偶像形象,饰演被害反扑、阴森操纵全局的中学女老师──森口。她因四岁爱女在学校泳池溺毙,私下明查暗访,得知凶手正是班上两名学生,合力谋杀了她女儿!
但因日本「少年法」保护未满16岁少年犯,所以森口老师未向警方通报,反自行在课堂上向学生「告白」,宣布即将离职,并展开报复。
导演中岛哲也,擅长的唯美画面,浪漫带点凄美的配乐,《告白》一样没少。
但更令人惊骇莫名、不寒而栗的,依然是最后一幕,当森口老师完成复仇,皮笑肉不笑对学生凶手说:“从此开始,你重生的第一步即将开始”
原以为所有表面正义即将就此获得最终救赎,但她泪中带笑、阴狠补上一句「开玩笑的」!道尽无论校园霸凌或社会暴力也许终是一道永难化解的课题。
中国台湾:《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
改编自台湾作家九把刀的同名小说,笑中带泪的将略带遗憾的青春往事娓娓道来。
除了本片的故事让人印象深刻外,其中也不乏许多经典的台词,例如:
“如果你真的非常喜欢过一个人,就会知道,要真心祝福她跟别人永远幸福快乐,根本是不可能的事。” ;“青春是一场大雨,即使感冒了,还盼望回头再淋它一次。” ;“成长,最残酷的部分就是,女孩永远比同年龄的男孩成熟,女孩的成熟,没有一个男孩招架得住。”
那个青春年少的年纪,我们都曾经懵懂过,倾心过,以为那就是爱情...
影片叙事有股绵厚的劲道,不疾不徐的展示着和青春有关的记忆,完全没有当下流行的那股花哨或浮躁气息。虽然我们的青春可能没有他们的那么豪放闹腾,但总能找到些许共鸣,喜欢过暗恋过的那个人,久而久之,却开始喜欢上怀念上当初那个纯纯的自己了。
中国香港:《麦兜故事》。
小麦兜的大多数时间都待在教室,唱老师教的歌曲,读老师教的课文,课文背后的大道理他不太了解,但他还是努力的用自己的语言把它全都记下来,一字一句都有自己的风格。
这个小朋友,不懂香港经济,没上过大学,又不像电视上的靓姐这么漂亮,却被大家说是香港社会的缩影,是回归后的后现代港人代表,相信连他生命中的百科全书──妈妈,也无法跟他解释这是为什么。
《麦兜故事》(My Life as McDull, 2001)里圆滚滚的小猪──麦兜,天资普通,外型不亮眼,虽在一个结构严密的金字塔社会中难以突出,但不会让沮丧的心情影响自己的步调,只要吃顿叉烧饭、因小事情被称赞或躺在床上作白日梦,就能获得满足感;
生命中没有期望,因此也没有失望,学校与妈妈是他的全世界,读书上学出社会只为了满足心爱的人的期望。这个无忧无虑的小朋友,被香港人称为是最能代表香港精神的小学生。
法国:《课室风云》。
这是一部揭示法国当代的教育问题以及反思背后复杂社会现象的电影。
以学生的角度为出发点的教育电影为数众多,但本片把视角放得更广更深,透过镜头,把老师的无能为力和与学生之间的冲突加以放大检视。
新学年开始,不同肤色的学生鱼贯走入教室,法文老师马林任教的4,3班宛如法国社会的缩影,班级成员包含中国的移民第二代、非洲裔的刺青男孩、尖酸刻薄的女学生,第一个教室中的场景就清楚地点出学校的种族、阶级问题,白人女孩拥有选位置的优先权,非洲裔的男学生们则盘据了教室后方的座位。
课堂上,老师与学生之间一来一往的言语交锋,一步步将电影推向冲突的高峰。
电影的结尾,全校的老师和学生们在体育场上热闹地踢着足球,空无一人的教室,课桌椅散乱无章的摆放着,一学年的结束,没有人能确定这个假期过后,同一间教室里,会不会又有另一半的新成员加入,而那些消失的学生们又去了哪里呢?
美国:《朱诺》。
美国的校园电影有如过江之鲫,从过去的票房宠儿《魅力四射》、惊悚片《老师不是人》、笑料荤素不拘的《美国派》系列、犹如美版花样少男少女的《足球尤物》,应有尽有。
而《朱诺》这部影片的视角则更偏严肃,也是个一窥美国青少年日常校园生活的窗口。
本片迅速且毫无遗漏地描述了美国典型的高中生活:喜欢捉弄「怪咖」的人气运动员和金发啦啦队队长总是校园中不可或缺的风云人物;偶尔也会看到某个同学抱着「家私」从走廊经过,准备和死党去整蛊哪位倒楣鬼;
但这些生活的片段都只是建立《朱诺》不可或缺的时空背景,本片最重要的还是它的核心主题:一个高中女生未婚生子的心情日记。
艾伦佩姬饰演的女主角朱诺是个特别而且勇敢的十六岁女孩,虽然她在百般无聊之下,为了好玩「上了」好友布列克,而且还不小心怀孕了。但是她在一阵惊慌失措之后,毅然的决定生下孩子,并且凭着一己之力为孩子找到适合的领养父母...
青少年对性难免充满好奇,但是因为这样而把别人的肚子搞大,则一直是美国高中生活教育得不断面对、处理的难题,《朱诺》对于青少年未婚怀孕的议题并没有任何道德说教,但却藉由这则「人生大事」让观众看到主人翁朱诺在吊儿郎当的言行之下独立成熟的个性,与勇敢善良的心灵。
中国大陆:《请为我投票》。
《请为我投票》(Please Vote for Me, 2007)由导演陈为军拍摄,纪录下中国小学生进行的一场民主选举活动。
武汉市的某间小学教室一直都由级任老师指派班长,升上三年级后,老师决定让同学投票选出他们心目中理想的班长。竞选过程中,被提名的三位小候选人皆认真的将「当选班长」当成首要目标,用不同的竞选政策来增加自己当选的可能性,或削弱对方的势力。在正式投票之前,三位候选人的选情可谓高潮迭起,不到电影最后,无法确定谁才会当选班长。
每位竞选者不同的特质,进而延伸出不同风格的竞选策略,有的亲民和善、有的铁万作风,还有的双面立场,影片中可以看见主角为达成目标,愿意不计一切代价,甚至不了解自己做出的选择是个两面刃,除了摧毁别人,也伤害了自己。
电影中唯一不变的是小竞选者当选的渴望,但令人讶异的是:如此坚强的毅志力与心机,竟是出现在童年阶段的小学生身上;
而整个事件反映在他们眼中的,是付诸执行带来的甜美效益?亦或是更深刻思索其行为背后的意义?
德国:《浪潮》。
德国电影《浪潮》(Die Welle, 2008)背景设定于现今德国一所高中,除了深刻见骨的「独裁课堂实验」所带出的历史隐喻和政治认同影响力,本片其实可以一窥德国高中生的现状,并发现欧洲学生本身普遍存在的自主独立思考。
首先最不同的地方是德国高中生可以自由选修课程,选择他们认为比较酷的老师,甚至当他们发现同一时段的另一门课比较有趣时,还可以在老师面前大剌剌地要求转班,弥漫着一种「自由市场竞争」的气氛。
从他们与其他人的互动中不难发现,德国青少年较崇尚个人表现,不愿意和别人合作;这也是为什么在影片后半段,师生独裁团体「浪潮」席卷所有人时,团体合作的改变如此明显。
有趣的是,当大部分学生,特别是缺乏家庭温暖和父性认同的人在「浪潮」中找到强烈的归属感时,也有些人反对这种疯狂而主动发起停止「浪潮」的运动,这不能不归功于高中校园本身自由民主的基本养成。
影片最末的悲剧结尾虽揭露了独裁政治的可怕,但回到教学初衷,独裁课堂实验的设计是为了使学生能深刻体会人性与政治制度的关系,比起我们课堂上猛打瞌睡和死背笔记,或许德国高中有相当值得借鉴之处。
英国:《成长教育》。
英国拥有悠远的历史与文化,是个重视出身并讲求社会礼仪的国度,英国人以自身的文化与血统为荣,尽管近代已逐渐弭除因君权政治而产生的阶级制度,继承世家与跻身名流社交圈仍是大英民族普遍的现象与想法。
这样的想法从中学教育便根深蒂固,好似教育唯一的功用不脱汲取名利与声望,对于女性而言,进入优良高等教育更是觅得夫婿与未来稳定生活的好场所,如此情形正是本片的出发点,藉由珍妮的故事探讨教育与英国的女性生涯规划。
虽电影时代背景设为六十年代,如此议题仍在当今社会延续。
女主角珍妮文学课的教材《简爱》似乎暗示着珍妮的英国大梦不会长久──大卫可能是藏着秘密的罗彻斯特先生。被骗的珍妮最终还是回到了学校,只是他对教育的看法变了:无聊的学校教育是为了丰富心灵,让人单身也能活得自在悠哉。当然,要是能在高等学府钓到金龟婿也不错,只不过这已经是其次了。
印度:《三傻大闹宝莱坞》。
印度的种姓制度将人们划分成不同的阶级及职业,如此的社会制度创造出安份守己的居民、巩固了权力,却也形塑下层阶级试图往上移动的艰难。
即使今日的印度已立法消除种姓歧视,人民的身分纪录也不再注记种姓,上下阶层的差异仍然深植人心,惟有教育能使人脱离穷苦,光耀门楣。
《三傻》(3 Idiots, 2009)对于制式教育的批判点出时下许多学子的心声,例如:
家庭冀望造成的沉重压力让读书不是为了自己反倒为了别人、照着社会主流选校系因而所学与兴趣不符、师生间不平等的权力抗衡等。此外,主人翁蓝丘不但用幽默的口吻指出教授教学的问题(背诵却不活用),也点出两位好友各自的症结,十分激励人心也心有戚戚焉。
当大部分观众都逃不了十几年的国民教育与高等教育,《三傻》提醒我们重新思考究竟是为何学习、为谁学习,就算观众已毕业多年,本片也能让人重温求学时代的梦想,甚至受到激励而立刻付诸行动,因为透过片中三傻,我们了解了改变要从自己开始,就算遇到困难也要拍拍心、勇敢的继续往前进。
乌干达:《乌干达天空下》。
乌干达地处于非洲东部,在这个拥有2760万人口的国家,平均寿命是46.5岁,平均年收入只有280美元。国家经济的匮乏下,内战不断。
然而战争的创伤并不是《乌干达天空下》(War Dance, 2007)夫妻档导演尚范恩以及安德莉雅尼克丝最想要捕捉东西。
本片前半部爬梳三个孩子各自的伤痛,藉由极近的脸部特写企图在各自的记忆中传达战争的恐怖。后半部拍摄难民营内的孩子入选参加全国歌唱比赛的准备情形,对于这些孩子而言,唱歌跳舞是唯一他们能忘记伤痛的时候。藉由参加全国性比赛,他们获得自信,对生命有所期许,对未来有更多的梦想。
《乌干达天空下》是一部励志的教育片,但是相较于以往纪录片着重于伤痛的重现,这部片企图在寻找伤痛之外,人类重新站起来的动力。有如学校老师激励孩子们时所说的话,受到迫害的过去不是帕东哥孩子们的人生故事,他们的未来在等着他们。
看完了这10部来自不同地区的校园电影,有没有让你想起你的老师和同学呢?
你最想去哪里体验一下学校生活呢?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如需转载请保留原文地址:http://www.gzkyz.com.cn/article/117371.html
影视剧透社
倾诉你的情感,分享属于你们的故事Copyright 2005-2020 www.gzkyz.com.cn 【可可情感网】 版权所有 | 湘ICP备20010517号
声明: 部分信息与图片素材来源于互联网,如内容侵权与违规,请与本站联系,将在三个工作日内处理,互联网不良信息举报邮箱:*****@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