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8-10 06:20:31作者:情感交流分享图片:未知人气:+
我们经常吵架,每次吵架我都赶紧说离婚。他告诉我,当我一次又一次提出离婚时,他的心已经完全死了。最后,他伤透了心,说,尊重我的决定。然后我真的慌了,我爱他,没有他我活不下去!
为了不影响孩子的情绪,他还是让我待在同一个屋檐下,他说他彻底放弃了我。我们现在只是朋友。我真的知道我的错误。我想做一个彻底的改变。我会给家人留更多的时间。我想拯救他的心和这段婚姻。有可能吗?
只有正确给对方洗脑,才能挽回你的爱情。去找挽回目标诉说乞求,然后说自己一片真心,为他改变。可是,你觉得你这么说别人会信么?'s的语言有时候是那么的空洞无力,当你只考虑自己的需求而忽略了对方的感受时,所谓的爱是否表达出来了呢?你为什么不认为这很麻烦。
人们需要一个苹果。你要给一车香蕉,然后一直说,我爱你。看我有多爱你,给了你那么多。对方不接受,还在那哭诉对方为啥这么狠心,就没有一点情义!真是可笑!
可笑的同时也替那些痛苦之人可悲,可悲的是认不清自己,认不清别人,认不清周围的一切,还在那里自以为是!心里怨恨,为什么他们都敌对我,我哪里做的不好了,你们都是坏人,不断地哭泣。
所以要想改善这种情况,知道对方所想,也让对方知道自己所思,首先必须有一个正面的沟通,也就是首先你要从思想上去给对方洗脑。
一.借用情绪
(1)好心情效应:当信息与好心情联系在一起的时候会更有说服力。
好心情有利于增强说服力。一方面,有利于个人积极思考;另一方面,它与信息相关联。
人心情好的时候,决策更快,更依赖外围线索。Dzhanis和他的同事进行的实验发现,说服耶鲁学生在阅读信息时享受花生和可乐更容易。如图所示:
(2)唤起恐惧效应:信息也可以通过引发消极的情绪起作用。
当我们试图减少人们的吸烟和小心驾驶时,能引起恐惧的信息是有效的。
不合适的栗子,前一段时间的冷食,比如说对于那些想抑制食欲的人,让他看到冷食,我觉得这不是一种吓人的情绪,但也是一种负面情绪。
然而,这种情况并不总是有效的。当阿伦森注意到恐惧与愉快的行为有关时,结果通常不会导致行为改变,而是否认事实。
只有在让人们意识到威胁的严重性和可能性的同时告诉他们解决的方法,唤起的恐惧心理才更加有效。
二.差异与可信度
这里的差异是指说服者要接受的信息与说服者最初理解的信息之间的差异。
当处于极端地位时,只有可信度高的人才更有说服力。权威可信性较高的人可以提出与被说服者差异较大的信息,而可信度较小的可以提出较温和的策略。
三.单面说服与双面说服
当你试图在某个话题上说服对方时,你只提出了自己的主观说服方法,这叫“片面说服”;
指出相反观点和自己主张的缺陷的说服方法称为“双面说服”。
一边倒的劝说,比如:“把垃圾放进垃圾桶。”
双面劝导,比如:“要把垃圾放进垃圾箱,我知道可能会给你带来很多不便,但很重要”。
对于预先持赞成态度的人,单面说服效果较好,如果开始对你的观点持反对态度,双面说服效果更好些。
四.“登门槛”效应与技术
正常情况下,人们不愿意接受更高、更难的要求,因为这很费时间,也很难成功。相反,人们愿意接受更小更容易的要求。在实现了较小的要求后,人们才慢慢地接受较大的要求,这就是“门到门效应”对人们的影响。
实验:这一效应是在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弗里德曼和弗里斯于1966年进行的“无压力投降——”的现场实验中提出的。
1966年,美国心理学家做了一个实验:他们随机派人去拜访一群家庭主妇,让她们在窗户上挂一个小招牌。这些家庭主妇高兴地同意了。
过了一会儿,我又去拜访了这群家庭主妇,让她们在院子里放一个不仅大而且不太漂亮的牌子。结果,超过一半的家庭主妇同意了。
同时又随机派了一批家庭主妇来参观,直接提出把那些不仅大而且不怎么漂亮的招牌放在院子里。结果,只有不到20%的家庭主妇同意。
五.低球技术
strong>先提出较小要求后得到满足后,随即提出较大要求。
具体做法是,先提出一个小的要求,别人接受这个小的要求后马上提出一个别人要付出更大代价的要求,这要比直接提出较大要求更易于为人们所接受。
六.留面子效应
先提出很大的要求,被拒绝后再减低到一个较温和的要求 。
由于人际的相互作用,当个体拒绝了他人的一个要求后,会愿意作出一点让步,给他人留一个面子,使他人获得满足。
七.过度理由效应
更有吸引力的外在理由会取代内在的理由。
这里就不得不提到最有名的实验:一位老人在一个小乡村里休养,但附近却住着一些十分顽皮的孩子,他们天天互相追逐打闹,喧哗的吵闹声使老人无法好好休息。
在屡禁不止的情况下,老人想出了一个办法,他把孩子们都叫到一起,告诉他们谁叫的声音越大,谁得到的报酬就越多,他每次都根据孩子们吵闹的情况给予不同的奖励。
到孩子们已经习惯于获取奖励的时候,老人开始逐渐减少所给的奖励,最后无论孩子们怎么吵,老人一分钱也不给。
结果,孩子们认为受到的待遇越来越不公正,认为“不给钱了谁还给你叫”,再也不到老人所住的房子附近大声吵闹。
老人这就是巧妙地利用了过度理由效应。
对于这些孩子,他们如果只用外在理由(得到报酬)来解释自己的行为(吵闹),那么,一旦外在理由不再存在(没有报酬了),这种行为也将趋于终止。
因此,如果我们希望某种行为得以保持,就不要给它足够的外部理由。
而改变也不是口头说说的,改变也不是用语言传递的,如果自己说自己改变了,那基本没有变,如果别人你身边的朋友说你改变了,那么你真的在变了。
所以你的改变如何传递给别人的,不是语言,是行为。
所以希望那些意图通过语言告诉别人自己已经改变的就停止吧,没用而且还招人烦。
所谓行为引起改变,理解起来也很简单。光喊口号就想让别人相信你,那基本是不可能的。
所以请挽回的人都明白这一点,你要挽回他,一定是你的行为改变,才能引起他对你看法的改变,你才能挽回成功。
而你的行为引发的是他对你的感受,看法改变就是感受发生了改变。你给他什么样的印象,他就会有什么样的感受,什么样的反应。
那些口口声声说自己变了的人,你赶紧停止呐喊你的口号吧,如果你在朋友圈发了一个健身的照片或视频得到了周围人的赞赏,说这样做就对了。
那么说明你的行为在改变别人对你的看法,并且能接受你,认为你在改变自己,如果你在朋友圈发了哀怨的东西,别人可能不评论或者你找人家聊天的时候人家都躲着你,说明你没有改变,还是保持着那个让人们抵触的样子。
你变没变,周围的人都可以看到,不用你大声宣扬!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如需转载请保留原文地址:http://www.gzkyz.com.cn/article/80298.html
情感交流分享
倾诉你的情感,分享属于你们的故事Copyright 2005-2020 www.gzkyz.com.cn 【可可情感网】 版权所有 | 湘ICP备20010517号
声明: 部分信息与图片素材来源于互联网,如内容侵权与违规,请与本站联系,将在三个工作日内处理,互联网不良信息举报邮箱:*****@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