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7-04 10:14:48作者:壹心理图片:未知人气:+
“大叔,我似乎就是控制型人格啊!”
上周末,一位高中生在后台留言,表达了对自己可能是控制型人格的深深担忧。
“但我不会道德绑架别人,也不会说出非常伤人的话,同时也会承担一些责任,即使这些责任不是我的。这样做确实有点累,但获得的尊重却能够弥补很多。”
“我很享受那种支配者的感觉,但我也会尊重他人的权利。好混乱啊…… 我是控制型人格吗?怎么办啊?”
先别急。大叔知道,随着%20PUA%20这一概念不断被大众熟知,每个人都越来越担忧自己身边的人是控制型人格,害怕自己被他们操控。
注:PUA,全称是%20Pick%20Up%20Artist,可译为%20“搭讪艺术家”、“恋爱大师”,泛指通过学习使用各种技巧,吸引异性,使异性着迷的人,也可指搭讪或两性交往的艺术。
它起源于西方,本意是教授人们一些合理的社交技巧,帮助人们更好地开始并建立一段关系,但随后%20PUA%20的初衷被歪曲,内容被掺杂了许多情感欺骗和心理控制的元素,目的也渐渐不纯。他们使用各种套路,骗色骗财,演变为“不良%20PUA”。
然而,在掀起了%20“远离控制型人格”%20这股浪潮的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根据网络上各种识别控制型人格的方法,对号入座,担心自己就是这种人格。
这似乎比身边人是控制型人格更可怕,因为自己没办法远离自己,而且这样的自己可能在无形中伤害了别人,进而可能会被他人厌恶、远离,甚至孤立……
例如那位正在上高中的女孩子,之前便陷入了深深的自我怀疑与恐惧中。
但她真的是控制型人格吗?
“控制”%20这种感觉,对我们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
我们每个人最讨厌的,或许就是不确定性。不确定明天能不能吃上饭,不确定父母会不会继续爱自己,不确定伴侣是不是可以陪自己一生……
这种不确定性会让我们处于一种焦虑的状态,而此时最需要的,便是对自己的生活有控制感,即把不确定的东西确定下来。
控制感(The%20Sense%20of%20Control),意味着生活较为稳定、可以有序进行,对事物的走向有一定掌控与预测的心理感觉。
太多的研究都表明,控制感对一个人的幸福感、心理健康,甚至身体健康,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例如,曾经有一项发生在养老院的著名研究,便揭露了控制感的重要性。
那一年,心理学家%20Ellen%20Langer%20来到了一家有四层楼的养老院,随机挑选了两层,以住在里面的老人为研究对象,展开了调查研究。[4]
在其中一层,Ellen%20教授告诉那些老人们,可以自主选择在房间养哪种花、自主选择在哪一天看电影,即对自己的生活有着绝对的控制感;相反,对于另外一层的老人们,养哪种花、什么时候看电影等事务,都会由医院直接安排好,不需要老人自己做出选择。
最终结果表明,那些可以自由选择养什么花、什么时间看电影的老人们,会感到更幸福,最终的寿命也会更长。
有的时候,我们会觉得家里的老人年纪大了,什么事情都不需要他们亲力亲为,做子女的直接为他们决定、办理就行。但实际上,这却会在无形中剥夺老人们对生活的控制感,无法满足他们对控制感的需求,进而可能会让他们不开心,甚至闹脾气。
和老人一样,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控制感。在心理学中,控制感是人类最基本的一种需要,就像需要食物和水那样。
但每个人需要控制感的多少不同,究竟需要%20“多少”,会和自己拥有多少控制感呈反比,即一个人越缺乏控制感,那么就会越需要控制感,越想要得到控制感。这也符合%20“稀缺理论”:缺什么,就想要什么。
说到这里,我们就可以尝试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理解人格到底是什么,无论哪种人格,或许都不是%20“问题”,只是彰显着一种%20“需要”、一种%20“渴望”:
内向%20——%20对安静、稳定的需要;外向%20——%20对热闹、刺激的需要;控制型人格%20——%20对控制感的需要……其实,心理学研究也发现,拥有控制型人格的人,往往在成长中极度缺乏控制感。例如,父母没有提供稳定的回应,对他们的需求爱答不理,这就会导致他们对周围环境特别不信任,内心缺少安全感与控制感。
所以,他们在长大后,就会表现出通过控制他人的做法,来满足自己的控制感,填补孤独与空虚的内心。
有着控制型人格的人,为了得到控制感,可能会做出很多令别人感到不舒服的事情,特别在沟通交流的过程中,到处都充斥着命令式语言:
我需要你立刻处理这件事;
我并没有在寻求你的意见;
不要对我说的提出异议,不要打断我!
在日常的人际交往中,这类语言会损害彼此的关系。例如,大叔曾经的一位室友,经常发号施令,让我做这个、做那个,并且不允许干扰他的决策。我一度感到十分压抑,有一种%20“被蛋糕捂死的感觉”,喘不过气……
我只能尽量避免被他控制,去仔细分辨自己实际的需求,积极表达自己的意见。然而,一个人想控制、一个人不想被控制,就这样,两个人的关系越来越差,矛盾也不断升级。最终%20“拯救”%20我的,是房租到期。
这是一个比较极端的例子,对方有着极强的控制欲……%20写到这里,我再次回想起,他的控制欲,表面上给人一种责任心很强的感觉,即一种%20“我做决定,我负责任”%20的感觉,但实际上却经常甩锅,把责任推给我。
与他相处起来,真的有些困难,但他却很少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感到抱歉,内心也十分平静,一切都好像那么地理所当然。
这其实是一种我们特别熟悉的控制欲,父母、恋人、朋友,都可能有这种表现。
但除了这种看起来比较直接的控制欲,心理学家们还发现了另外一种%20“很微妙的控制欲”,被称为%20“受伤的治愈者”(Wounded%20Healer),他们是怎样满足自己想要得到控制感的欲望呢?[6]
在心理咨询中,咨询师经常会遇到这样一类来访者:他们的婚姻很不幸福,因为爱人沾上了各种成瘾,例如酒精成瘾、药物成瘾。
然而,他们却无法离开自己的爱人,也不想离开,因为在这个过程中,照顾爱人可以满足自己强烈需要的控制感%20——%20“爱人在自己的掌控之中”。
虽然听起来有些毛骨悚然,但这却真实发生着。其实更为普遍的,是存在一些职业,例如医生、护士,甚至心理咨询师,他们自身的职业,可以照顾、改变他人,进而让自己感到极大的控制感。
这也是他们为什么被称为%20“受伤的治愈者”%20人格,即在治愈别人的同时,获得控制感,弥补自己的需要。不过这也说明,对控制感的需求,特别普遍,只是需要的多少以及使用的方式,不太一样。
控制型人格(Controlling%20Personality),更准确地说是过度控制型人格,因为%20“控制”%20在我们的生活中太常见了。而且,根据调查数据显示,男女在想要控制别人的程度上,几乎没有差异。[2,6]
但当这种控制可能给他人带来痛苦与伤害时,那么便意味着我们需要做出一些改变。而我们之所以害怕自己是控制型人格,有一个很深层次的原因%20——%20认为人格不可改变。
毫无疑问,人格是一种特别稳定的特质。但大量的心理学研究也发现,人格是可以发生改变的。
例如,Hudson%20等心理学家今年发表了一篇论文,告诉我们人格可以改变,而且方法非常简单%20——%20持续%2015%20周的时间,放弃空想、挑战自己,做一些自己想要成为的样子的典型行为即可。
如果你想变得外向些,那么就尝试结交新朋友;
如果你想让自己的情绪更加稳定,那么就尝试花一个小时来搭积木;
如果你想更富有责任心,那么就主动争取做项目的负责人,并为最终的成果与效果负责……
这样的挑战行为持续了%2015%20周后,Hudson%20发现,成功完成挑战的人,确实开始变得更像自己想要成为的样子。[3]
方法论有了,该怎么做呢?
我们需要来看一看非控制型人格的人,在日常交流中,是怎么做的。
还记得上文提到的控制型人格典型的交流语言吗?
我需要你立刻处理这件事;
我并没有在寻求你的意见;
不要对我说的提出异议,不要打断我!
同样的话,非控制型人格的人会这样说:[5]
我有些焦虑,害怕自己做不好,我们可以一起来做吗?
你的想法很棒,我们一起来看看有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呢?
我知道你现在很激动,但可以让我先说完,然后你再表达自己的看法吗?
如果你发现自己会在无意中通过语言来控制别人,那么下次可以改变一下自己的说辞,这不仅会让别人好受些,也会促进彼此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进而让你在无形中降低自己的控制欲,“远离”%20自己的控制型人格。
改变,从语言开始。
但,然后呢?
前面我们有提到,控制型人格其实是缺少控制感与安全感。所以,当发现自己想要控制别人时,最重要的是建立对自己生活的控制感,而不是想着要一直控制他人。
这并不容易,但仍然有一些方法,你可以尝试一下。
1.%20主动做选择,而不是被动被安排
我们人生中有很多选择,当他人询问自己的意见时,例如出去吃饭,想点些什么菜?放弃那句张口就来的%20“随便”,而是为自己争取一下,选择自己想吃的或者喜欢吃的。
根据自我决定理论”(Self-determination%20Theory),当我们可以满足自主性时,便会在一定程度上获得控制感。同时,每次自主选择后,详细记录当时的情况,以及自己的感受,这样会有利于%20时刻%20“提醒”%20自己,真的对生活拥有控制感,不再需要通过控制别人,让自己感到安全。[1]
但与此同时,当自己处于主导地位时,也要尊重他人的想法。
2.%20在人群中建立安全感
控制感与安全感的缺失,大多因为父母没有提供及时的回应、伴侣关系不美满造成的,这个时候可以先不要急着从根源突破,而是在其它地方弥补。
例如,你可以加入一个团队,试着在团队中接受他人的建议,体会成员之间彼此的信任,以及团队的安全感和凝聚力……%20这个过程就好像%20“脱敏”%20一般,让你慢慢体会信任的感觉。
慢慢地,你学会去寻找甚至创造一个安全港湾,让自己在需要时寻求帮助。
3.%20专业人士,是你最强的支援
如果无论怎么做,都无法让自己获得控制感与安全感,那么你便可以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例如心理咨询师。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会逐渐培养你对生活的控制感,并建立人际关系中的安全感。多一个人通过专业的方式帮助你,你也会更快地得到自己所需要的。
还记得大叔在文章开头写到的那位高中生吗?
她特别想知道自己是不是控制型人格,但我却一直都没有给出这个问题的答案。实际上,我无法给出答案,因为无论是谁,都不可能通过几个所谓的%20“指标”,来断定他人的人格。
况且,每个人都需要一定程度的控制感,以让自己的生活正常运转。当你发现自己可能是控制型人格,经常想要支配别人时,别着急,也别害怕,因为这种对自身的察觉与认识,是做出改变的第一步。
相反,如果你感觉身边某个人的控制欲太强,或者他们的语言和行为让你感到不舒服时,可以直接表达出来,也可以他们保持距离。
或许,每个人都有一点%20“控制型人格”,就像没有人是绝对的外向、绝对的内向一样。大叔希望你可以保护好自己,同时也不伤害别人。
世界和我爱着你。
- The End -
References / 大叔参考的文献资料:
[1] 刘靖东, 钟伯光, & 姒刚彦. (2013). 自我决定理论在中国人人群的应用. 心理科学进展, 21(10), 1803-1813.
[2] 谢笑春, 陈武, & 雷雳. (2016). 个人中心视角下青少年人格类型与社会性发展. 心理科学, 39(6), 1420-1425.
[3] Hudson, N. W., Briley, D. A., Chopik, W. J., & Derringer, J. (2019). You have to follow through: Attaining behavioral change goals predicts volitional personality change.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7(4), 839.
[4] Langer, E. J., & Rodin, J. (1976). The effects of choice and enhanced personal responsibility for the aged: A field experiment in an institutional setting.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34(2), 191.
[5] Sean Grover. (2017). Do You Have a Controlling Personality?
[6] Shkurko, T. A. (2013). Socio-psychological analysis of controlling personality.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86, 629-634.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如需转载请保留原文地址:http://www.gzkyz.com.cn/article/58714.html
壹心理
倾诉你的情感,分享属于你们的故事Copyright 2005-2020 www.gzkyz.com.cn 【可可情感网】 版权所有 | 湘ICP备20010517号
声明: 部分信息与图片素材来源于互联网,如内容侵权与违规,请与本站联系,将在三个工作日内处理,互联网不良信息举报邮箱:*****@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