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情感网 > 情感生活 > 文章详情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人与人之间真正的交往)

日期:2021-05-20 09:17:28作者:牛皮明明图片:未知人气:+

人与人之间既相互图谋,又相互设防,人际关系的一切复杂都源于此。最好的关系是相互关爱,而非相互需要,人与人之间真正的交往,至简至真,最高级的人际关系,是相见有清欢。

1

八年前,我走出大学校门,四处找工作,四处碰壁。正迷茫时,高中好朋友一通电话打来,邀请我去南昌发展。

那是我很好的哥们,没有丝毫犹豫,当天晚上,我就坐上了从西安开往南昌的火车。一想到马上就有一份体面的工作,兴奋感代替了1000多公里,十几个小时硬座的疲累感。

第二天,好朋友亲自来接,还带我去“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滕王阁溜达一圈。

一整套“服务”下来,我很感动:这哥们,够意思!

第三天,开始谈发展“正事”,他带我来到一个小区。一进门,一个满口山东方言的大妈劈头盖脸给我讲当下经济形势,又说南昌位于中国中部,国家大力扶持秘密项目,必须我这样的人才才能胜任。

转来转去,我明白了:这是个圈套,我的好哥们要带我跳进传销的大坑!

那是我人生第一次感受到巨大的失落,即使最后逃出来,那种被好友欺骗的感觉,依然终生难忘。

我不是被亲密之人骗的唯一一个。每年,误入传销的人数不胜数:他们被亲人骗、被爱人骗、被朋友骗……在金钱面前,好像不牺牲点真情,就不能好好行走江湖。在利益面前,情不重要,钱最重要。

现代人大多功利心强,虚情假意,骗钱的多,长情的少。现代社会人际关系之所以会越来越淡薄,就是因为有太多像我那哥们的人一直透支情谊满足私欲,人与人之间互相图谋又互相设防,让人对“情谊”两个字越来越失去期待。

2

每年冬天,我都要参加大学同学会,这么多年同学会参加下来,我的感受就俩字:尴尬。

今年同学会,系主任照例出席。主任依然是主任,但主任称呼我们的方式每年都在改变。混得好的,后缀是“总”:王总、张总、李总……混得差的,前缀是“小”:小王、小张、小李……

去年的同学会上,以前的小李一跃成为李总,今年呢,又横空出现一个王总。

觥筹交错间,有个有钱的老同学问系主任学校哪里可以停车,主任热情介绍了停车场、停车位,一切安排得细致周到。一个混得不是太好的同学也开玩笑地问:“哪里可以停我的自行车呢?”

结果,主任板起脸,冷冰冰地丢下一句:“建议地铁出行。”看到被建议地铁出行的同学尴尬又失落的神情,真恨不得拍拍他脑袋,告诉他:好好混,争取早日给自己加个后缀!到时候,开着劳斯莱斯满校园晃!

这些年来,同学会一年比一年“变味”,饭桌上的菜越来越精致昂贵,但饭桌上坐着的人,“忆当年”的越来越少,“比现在”的越来越多,真情实意的感觉越来越淡,吹牛摆阔的意味越来越浓。同学情变味,师生情变味,满桌子充斥着铜臭味。

2017年5月,浙大120周年校庆之际,浙大校友鲁瑾一篇《浙大今天120岁生日全世界都跳起广场舞》爆红。在这篇“为母校泼冷水”的文章中,鲁瑾感叹:“一件好事变成了一件浮夸的事”。你看,名牌高校办校庆,庆的不是学术多牛逼,庆的是捐钱有多少!

说一个父亲带孩子出门,在大街上碰到多年不见的同学,互相寒暄一阵,临分别,俩人都客气地说:“下次一起吃个饭。”但刚一转身,小孩就对父亲说:“爸爸,你连那个叔叔的电话都没留啊。”

单纯的孩子可能不明白,在成人的世界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已经物化,从来只有“利益”二字,哪里还有“情谊”? 我们可以脸上堆着笑,心里小算盘打得噼啪响:“他会求我什么?我能要他什么?”这个社会,功利的人多,谈情的人少,千里送别的少,千里追债的多。

3

从来没有哪个时代比我们这个时代更矫情,更缺乏真情实感,更夸大虚伪的感情。在这样尔虞我诈、互相图谋算计的社会里生活久了,你会发现,有时候仅仅是为了维系一段关系,我们就已经用尽全力、身心交瘁,这个世界,真的还会好吗?

但时间再往前推一点,这个世界远不是这样。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干净、简单、仗义。

在宋朝,有为了朋友,千里相从陪伴的道潜。

宋元丰二年,乌台案发,在这场北宋文坛波及面最广的运动中,受牵连最严重的是苏轼。

他先是被贬黄州,过了一段苦闷不堪、孤寂无比的生活。

这段时间,他写词,就像是在叹气:深夜起床,感叹“寂寞沙洲冷”、看到杨花,感叹“点点是离人泪”、过个中秋,还是把盏感叹“人生几度新凉”……

异地他乡,东坡先生有苦无处诉。这时,道潜不远千里从汴京来到黄州,住了下来,这一住就是五年,陪伴苏轼度过最艰难的岁月。

后来,苏轼又被贬南海,道潜知道后,驾一叶扁舟,渡海相随。

山一程,水一程,为的不是利益,为的是陪伴、关爱。最好的友情,不张扬,不显摆,人生得意时你不一定能注意到它,只有当你身处黑暗,才能看到它闪着的光:放心,我一直都在。

4

在清朝,有为了好友奔走营救,甚至不惜下跪的顾贞观。

顺治十五年,因为一场规模浩大的文人贿赂案,众多文人被流放宁古塔。这场浩劫波及到的人中,有个叫吴兆骞的文人。

吴兆骞在宁古塔给好友顾贞观写信,接到吴兆骞的信后,顾贞观发誓“必归季子”。他连日奔走,希望有人能为营救吴兆骞助一臂之力。

人情淡薄,世态炎凉,已经飞黄腾达的官员,无人愿意为他人解难。顾贞观一筹莫展,回到家后,百感交集,提笔写下《金缕曲》,开篇第一句,就是浓浓相思:

“季子平安否……”

他拿上写好的词,找到当时与皇帝交好的纳兰容若,请他出面营救好友。容若答应十年内救出,顾贞观急了,跪下说:“人寿几何?请以五年为期。”最是文人骨头硬,顾贞观这一跪,用尽了毕生的勇气。

吴兆骞被释归来那天,特地到纳兰府上拜谢。在一间屋内的白壁上,见到题字:“顾梁汾为松陵才子吴汉槎屈膝处”,这才知道顾贞观为他的生还竭尽了心力。那一刻,前尘往事,喷涌心头,已经50岁的吴兆骞,忍不住放声嚎啕痛哭。

你看,这样的友情,同样不张扬,不以利益为导向,只为了一个承诺,拼尽全力。

5

即使是到了混乱不堪的民国,陌生人之间交往,简单又仗义。

1922年,为了“多见几个新鲜日头,多过几个新鲜的桥”,20岁的湘西少年沈从文,坐了几天几夜的火车,来到北京。长安居,大不易。两年后,在偌大的帝都,他穷得连吃饭都成问题。

这年冬天,沈从文给京城的几位知名作家写信。

这几个作家中,唯一回信的,是当时担任北大会记学教授的郁达夫。

郁达夫冒雪前来,进门第一件事,就是将自己的围巾,披在已经冻得发抖的沈从文身上。

这之前,郁达夫和沈从文从未有过交集,但郁达夫坚持要请沈从文吃饭。

那顿饭共花去一元七角多,也是沈从文“北漂”以来吃到的最丰盛的一顿饭。吃完饭,郁达夫掏出一张五元的票子结账,然后,拍拍沈从文的肩膀,又把找回的三块二毛几分钱,全都塞到他手里。

因为这三块多钱,沈从文最终熬过了最困难的阶段。

半个世纪后,郁达夫的侄女来拜访已经成为大作家的沈从文,提到郁达夫,沈从文说:“那天,他拿出五块钱,同我出去吃饭,那可是五块钱,那时候的五块钱啊!”

回忆这段往事时,沈从文已经70多岁,而距离郁达夫去世,已经三十多年。郁达夫的五块钱,沈从文记了一辈子。

为什么讲这个故事呢?是想说陌生人之间也可以如此坦诚、率真,最好的关系大概就是这样。

6

1989年,刚从沙漠回来的三毛,站在台北街头,看到一张张冷漠麻木、没有表情的面孔,从自己面前匆匆而过。

三毛内心无比惶恐:“我警惕自己,不要因为长时间生活在这般的大环境里,不知不觉也变成了那其中的一个。他们使我黯然到不太敢照镜子。”

二十多年过去了,我们这个时代,人际关系没有任何改善,反而越来越冷漠、难堪。在这个科技无比发达的时代,人与人之间几乎没有距离,却又无处不是距离。

利己、虚伪、庸俗,正加速摧毁人与人之间至简至纯的关系。由网络拉近的“face to face”距离,远跟不上现代人“heart to heart”消逝的速度。

在这个世俗的世界里,“只做对自己好的”好像已经成为了默认的生存法则,每个人都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不知从何时起,“认真你就输了”成了这个时代最流行的代言词。但一段良性的人际关系,必须要认真。

当你试着撕掉虚伪的面具,坦荡地面对一切,你会发现:最好的人际关系是相互关爱,而非相互需要,人与人之间真正的交往,至简至真,最高级的人际关系,是相见有清欢。

世间最好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关注公号“牛皮明明(ID:niupimingming)”,看更多走心文章。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如需转载请保留原文地址:http://www.gzkyz.com.cn/article/35493.html

牛皮明明

倾诉你的情感,分享属于你们的故事
私聊 +关注

手机版 | XML地图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5-2020 www.gzkyz.com.cn 【可可情感网】 版权所有 | 湘ICP备20010517号

声明: 部分信息与图片素材来源于互联网,如内容侵权与违规,请与本站联系,将在三个工作日内处理,互联网不良信息举报邮箱:*****@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