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情感网 > 情感说说 > 文章详情

每个人都在变(我们每个人都在改变)

日期:2021-05-15 14:26:18作者:钱江晚报小时新闻图片:未知人气:+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张瑾华 李蔚 李玲玲 通讯员 魏丽敏 整理

从1月到3月,疫情还未彻底终结,我们还不能放松警惕,放飞身心,再坚持一段时间。

疫情是一次大考验,我们每个人,多多少少在改变自己。

喜欢在外面吃饭的,现在天天在家做饭了;职场人也习惯在网上上班在家办公了。

“妈妈一手抱着女儿,一手泡着奶粉,爸爸盯着电脑维护着公司开发的软件,儿子坐着看书。”虽有艰难,也是别一种温馨的家庭画面。

据说21天可以养成一个习惯。从前两手不沾阳春水的,现在方知烧饭做菜是件不容易的事;从前不太在意的花花草草,现在也格外亲切……

疫情期间,为了家人的健康和幸福,你做出了一些改变,这,也是每一个普通人的“凡人善举”。

今天的“文学的守望”,就来看看——“改变”。

泡了一杯红茶

□姜小丽

我依旧端坐在窗前

清风绕过白色栅栏对竹林呢喃

藤蔓微露新芽已经迫不及待拥抱罗马围栏

昨日我才把它们剪断

今日却还理不清

越过寒冬的两株桂花树并肩

喁喁私语

泡了一杯红茶

开始一天的工作

一只黑白相间的鸟

沿着绿色隔离栏跳跃

三两下飞到客厅窗前

我想和它打招呼

我看它 它也看我

它转身

扑棱棱飞向树梢上空

一只鸟巢筑在树枝丫尖上

枯树枝像极了遒劲的苍松

又像天空中的一幅挥毫泼墨画

中午时分了 鸟窝里

一定有等待它觅食归来的爱人和孩子

夜深了

从一个房间转到另一个房间

玻璃映衬出灯光的倒影

今夜的灯如同马厩的灯朦胧魑魅

在朦胧雾夜中散射着清冷的寒光

哦 那是竹林小径旁的路灯

大门口穿着制服的值夜门岗还在

那不是穿着高筒靴戴着旧毡帽的喂马人

灯光散落一地

他在沉思

那是 静心湖边爱尔克的灯光吗?

带着呓语拥抱着世界

沉沉进入梦乡

姜小丽,浙江江山人,现居杭州,衢州市、江山市作协会员,曾发表过数篇散文在衢州日报、衢州晚报、浙江新农村、浙江教育在线、今日江山、仙霞等报刊杂志上。

青菜改嫁

王贺文

把奉献二字说给小青菜,一点也不过分

它身着短裙,供冬日选美

君郎本是故乡江南

可它听说武汉失去了往日的阳光,天空骤阴

青菜毫不犹豫的乘上专车,决意改嫁武汉

这是它一生最幸福的选择

寒风凛冽,专车飞快,它还嫌慢

经一路颠簸,小青菜进入武汉小区,进入武汉千家万户

给新郎带来一丝温暖

新郎为它的身价和气质点赞

回望故乡,那如诗如画般的新婚之旅

是暖洋洋的奉献

茶花与小雨

王贺文

杭城三月,是茶花绽放的季节

那怒放的茶花

与飘飘洒洒的小雨

有不解之缘

小雨落在花瓣上

亮晶晶的大眼睛直射姑娘的艳红

他的炽热,柔软着她的柔软

他的执著,坚守着她的坚守

花蕊有些害羞

清澈 芬芳 美丽

征战沙场的勇士也会心动

他们的爱是赤裸裸的

彼此依偎着,在慢慢等待

等待阳光哥哥把他们接到银河

在春夏秋冬的轮回中

爱到永远

作者王贺文,中国作协会员

已响春雷

□极 光

初春明媚,万里晴空,却还深邃。

除夕临近,年货齐备。只待焰火映天美。

阴风忽起,瘴气隐吐,乌云鬼祟。

楚地受难,屈原落泪。 一腔悲愤入湘水。

危及人类,物资告急,南山鼓擂。

八方援助,自愿列队,一声号令向湖北。

相望肩背,浩浩荡荡,不见首尾。

巾帼兰心,闪耀智慧。火神威武敢面对。

天下海内,白衣娟洁, 最美花蕊。

众志成城,无怨无悔,中原大地响春雷。

作者,谢为群,笔名极光

农行浙江分行老党员老干部坚持宅家抗疫的同时发挥个人特长,精心创作诗词书画摄影为抗疫助阵。通讯员 李浪捷 吕志强

庚子墙角梅信

□蒋志华

凌寒一角晓枝燃,独立东风向日鲜。

疏影朝乾精气曲,暗香夕惕六神弦。

宅家可摘墙东簇,把手能攀屋北烟。

洗砚池台幽淡远,参差春叶共芳妍。

苕溪两首

(一)

东苕溪大桥今日合龙

复工迎亚运,

战疫显神龙。

渔隐添新卷,

凌空绘彩虹。

[注]东苕溪大桥系杭州亚运会重点配套工程。

《苕溪渔隐丛话》为宋代创作,计诗话一百卷。

(二)

步高宝平先生韵

苕溪春又绿,

望眼水天清。

瘟疫消亡日,

菰城别样情。

[注]菰城为湖州别称。

作者蒋志华

改 变

□曹香玲

以前,姐从杭州来电话:“有空去黄山苑后面的菜地里拔青菜,自己种的,不洒农药,不用化肥。”我总是敷衍着说好好,却极少去拔菜。在杭州的姐,还惦记着我的吃饭问题呢。

“疫情期间,不能聚餐,提倡回家吃饭……”单位食堂像放了假的空旷教室,暂停开伙,往日的饭菜香让疫情吹走了。

街上的饭店也未营业,下午还要上班,中餐只能凑合了。

一块嫩豆腐,方方正正地漾于一小滩浅黄水中;一袋青菜,藏着几朵抽蕊的小黄花,挂于我家门柄上。谁这么好心呀?我又不是被隔离对象。一猜还不是我那亲爱的姐姐吗?姐从杭州回家过年,疫情改变了她回杭州的计划,姐难得在家多休息几天。

外甥夫妻俩在家“网上”上班,兼顾两个孩子。微信视频传来了:“妈妈小科一手抱着女儿,一手泡着奶粉,爸爸盯着电脑维护着公司开发的软件,儿子坐着看书”的画面,好和谐的四口之家啊!

在点赞声中,小科发来语音:“有时抱着女儿在做单位的事,儿子也来凑热闹,又得先哄儿子,有一次做着单位的事,忘记炖锅里烧着菜,差点连锅都烧裂了,真得没有一点空啊!想想以前老妈一人带两个小孩,确实挺累的。”

半个月来,小俩口经历了上班、带小孩、做家务的紧张生活,孩子们睡着了,小俩口轻声说:“难怪老妈有时情绪会急躁?下次我们要多些理解。”

疫情期间,年轻人减少了家务方面的依赖行为,增加了对长辈的感恩之情。

水笼头下,菜叶翠绿,菜径嫩白,点点黄花东逃西窜,菜花是姐用剪刀一个、一个剪的,水一冲即可。豆腐往油锅里烤,一面烤黄,翻个面再烤,两面金黄,放入菜花,一盘青菜炒豆腐,酥油可口,萦素搭配,吃起来蛮香。

平时,我偶尔做饭,因为怕闻衣袖上余留的油烟味。疫情期间,我也养成了自己烧饭的习惯。

我从正月初三开始上班,匆匆的时光里,多了三餐的烟火味。青菜土索面、青菜年糕、青菜炒粉丝、青菜炒豆腐、青菜炒肉丁……

据说21天可以养成一个习惯。这个习惯,让我晓得了烧饭做菜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我倒想念起本不太爱吃的食堂饭菜来了,当然也更想念起姐的好厨艺了。

姐姐的小菜地是从农户手里租来的。去年国庆节回家时,播了菜籽,烧了草木灰,平时虽无人管理,却长成了风调雨顺的样子。立春一过,青菜削尖脑袋往上长,自顾自地抽蕊了。

姐知道我的公公婆婆喜欢吃腌咸菜,将嫩青菜塞满了两只蛇皮袋,让我们带给婆婆。当我们把青菜和大米送回老家时,婆婆正在隔壁邻居家闲聊,三四个妇女一堆,没有一人戴口罩。见我们回来,婆婆挪动着身子,仍回头与邻居讲着,我们赶紧喊婆婆回家。

“少串门,不戴口罩,多令人担心啊!”“老家空气好,哪会有什么传染病?”“你不知道人家与哪些人接触过,还是要保持一定的距离。”“我晓得邻居都在家,没事噢!街道和村里都很重视,把《磐安报》送来叫大家看怎么防治,村口也有人在值守,放心吧。”

婆婆细数着村里对疫情的宣传工作。眼神里流露的那份淡定,来自于对老家的信任,来自于对邻居的信任。正是这份信任,才让婆婆有了满满的信心。这份信心像袒露于冬天的田野,坦然迎接风霜雨雪,从不荒芜,酝酿春天。

夕阳下,婆婆追赶着残阳,把我们送来的青菜一一摊晒在竹竿上,丝丝银发在夕阳里更有质地。

油炒咸菜,是婆婆吃粥的“黄金菜”,不加水,可放置很多天。公公则爱吃咸菜豆腐、咸菜腊肉冬笋、咸菜芋艿,他常坐在自制的泥封炉前,几块黑木炭、一炉小火苗,炖着时光的云霞,享受着生命的余温。

婆婆自言自语着:“没有咸菜吃饭不香,这下好了,再过二十多天,咸菜就好吃了。”

咸菜收纳着婆婆一生明亮的、艰难的日子,养大了6个孩子。

小小的青菜,收纳了大地的绿色、阳光的金色,再经盐的作用,发酵成耐储存、有酸味、很下饭的咸菜。

这几天,我也开始喜欢上咸菜了。我想起汪曾祺《五味》中写的:“北京人在口味上开放了!北京人过去就知道吃大白菜。由此可见,大白菜主义是可以被打倒的。”

钱种在地下,长不出青菜。我想起疫情中,那些既上班又带孩子的年轻人,那些与我一样自己烧饭做菜的人,那些自己动手腌咸菜的人,因疫情而改变着我们点滴的生活。

作者曹香玲,浙江省金华市作家协会会员,曾有散文发表于《浙江作家》、《浙江散文》

农行浙江分行老党员老干部坚持宅家抗疫的同时发挥个人特长,精心创作诗词书画摄影为抗疫助阵。通讯员李浪捷 吕志强

身边的守候

□朱朦怡

这个寒假似乎有点漫长。

“今日孩子有无出门或返乡?如有新增情况请及时与班级老师联系。”在这个假期,我准时在班级微信群里打卡,统计学生的安全情况,并小心嘱咐家长和学生们一定要好好宅家,不要外出。

家长们积极地在微信群里回应:“在家。”“无外出。”“正常。”

此刻,无变动就是最好的消息了。

学校又发了一则通知提醒我们要认真摸排班级情况,在特殊时期学校也是严阵以待,我将汇总好的班级情况及时进行了上报。看了太久的手机,我站起来往远处看了看,阳台前那几棵水杉笔直挺立着,偶尔飞过几只小鸟,阳光从枯枝干中倾洒下来,斑驳的绚烂轻柔而温暖,心情也随着小鸟欢快的鸣叫中略感轻松。

放在桌子上的手机突然响了起来,有一位妈妈在群里发了一张照片,感叹到:想想他们,我们就很幸福了,再坚持坚持!

我打开图片仔细瞧了瞧,图片上是一群人,有环卫工人、警察、医生、护士、保安……所有人佩戴着口罩并列一排齐刷刷站着,我看到他们每一个人坚定的目光。图片下方有一段话:好好待在家,不要让无数人的付出功亏一篑。你所谓无聊的“家”,正是他们想回却回不去的地方!

恰巧要做一个学校公众号的消息链接,我就在群里问了一句有没有家长也像他们奋战在一线的?我收到了很多家长的回复,有穿着防护服,佩戴着口罩、护目镜等全副武装在隔离区监测的护士;有坚守在大山深处村庄的医生;有在公路出口给过往车辆认真消毒预防,烟雾弥漫中露出坚毅背影的交通执法人员;有驻守卡点,用自己的一份力量一同筑起社区坚固疫情防线的志愿者;还有从早到晚穿梭在村头村尾,逐一排查登记的乡镇干部……

翻着家长们发给我这一张张写满战“疫”故事的照片,我心里还莫名多了一种感觉,那究竟是怎么样的感觉?

一位爸爸说:“我都好久没有见我家小孩了。”

一位妈妈说:“我家小孩现在只能和他爸来个视频见面。”

另一位妈妈说:“我和我娃不能视频,一视频他就哭。”

……

原本活跃的学生家长群,突然一阵沉默,静,很静。

我打了一段字,又删了,反反复复几次,终于发出一条:“感谢你们,你们辛苦了!”大家都有这个默契,无比整齐地在群里助力加油。这句话太短了,也无法真真正正地表达出我的感受,但是我相信家长们,还有孩子们都能从心底感受到和我一样来自身边的温暖。

长时间紧握的手机给手心带来像灼烧的炙热感,从指尖透过经脉传输到心头,这份炙热让我顿时明白了那是来自熟悉的家长们,来自我身边真真切切坚守而澎湃着的自豪感。之前我接触的他们只有一种身份,就是学生的爸爸妈妈,而此时,他们不仅仅只是自己孩子的监护者,也是大家身边的一线保卫者,像我们这些待在家里的千千万万人,正在被像他们这样坚守在身边的千千万万人给予的平安守护。

有一个家长发了一张图片,说:“之前和孩子种下的种子发芽了,加油,春天就要到了。”

是的,深埋地下的种子在冻土里梦想着春天,这个不一样的冬天里我们也在翘首盼望着春天,而在这个最长的冬夜,我们的身边也有着最温暖的守候。

作者朱朦怡,浙江仙居人,教师,台州市作家协会会员

农行浙江分行老党员老干部坚持宅家抗疫的同时发挥个人特长,精心创作诗词书画摄影为抗疫助阵。通讯员李浪捷 吕志强

我们的征集仍在继续,也欢迎你的分享和来稿——

1月27日,浙江省作家协会和钱江晚报·小时新闻客户端共同发起“逆行而上——新时代最可爱的人”文学作品征集,征集发出后,立即就有作家、诗人、文学家、评论家、文学爱好者发来作品。

1月31日,咪咕阅读也加入我们的行动,共同面向全社会征集抗击疫情的文艺作品。

征集来的作品被小时新闻客户端采用后,还会出现在咪咕阅读app以及mcn账号矩阵上。(具体参与方式见文末)

作为活动的特别合作方,杭州市朗诵协会的朗诵家和会员们将为这些作品赋予声音的力量,配音频推出。

在征集的大量民间来稿中,我们将选出了一些写这个庚子年春天的诗和文,这些诗文,代表了我们内心的愿望——

希望风雨总会过去,病毒快点消散。春天来,春风吹,阳光普照,人情暖。

征文通道,继续开启——

要求:须为未公开发表和出版的原创文学作品,诗歌(歌词)、微散文、微纪实、图片、音视频(原创录制)等。

说明:谢绝手稿,请通过电子邮件附件发送。

渠道:

省作协邮箱:zjzuojia@163.com。联系人:魏丽敏。邮件主题栏注明“逆行而上”征文字样,文内请留作者真实姓名、电话、单位、详细通信地址和邮箱等信息;

音视频投稿邮箱:migutougao@139.com。

在首页点击浮窗“我要报料”。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如需转载请保留原文地址:http://www.gzkyz.com.cn/article/31997.html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

倾诉你的情感,分享属于你们的故事
私聊 +关注

手机版 | XML地图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5-2020 www.gzkyz.com.cn 【可可情感网】 版权所有 | 湘ICP备20010517号

声明: 部分信息与图片素材来源于互联网,如内容侵权与违规,请与本站联系,将在三个工作日内处理,互联网不良信息举报邮箱:*****@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