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4-28 09:13:54作者:冷眼话文史图片:未知人气:+
世人都说宋朝是一个盛产文官的时代,文官多、名吏就多,名吏多了老百姓就能安居乐业。今天故事的主角就是一位宋朝的文官,曾任宋朝京东转运使的朱寿隆。
宋朝官员
朱寿隆,字仲山,密州诸城人(今山东诸城)。其和北宋名将狄青同朝为臣,一生为人和厚,百姓在其治下多能安居乐业。朱寿隆在彭州九陇县(今四川彭州辖区)任职期间处理了一起欺负老实人引发的七尸血案。案件的起因十分简单,就是强邻欺负老实人。案件造成的后果非常严重,强邻一家被"暴怒"的老实人灭门。
大火
有天,县吏来报有县民申谦家失火,因火势过大,众人无法施救。申谦一家老少共计七口死于火灾。负责地方治安的官员见死伤过多,呈报到府衙等待处理。
朱寿隆平生为人厚和,据《宋史》记载,朱寿隆每次遇到老幼妇孺流落他乡不能归家,他都要资助这些人返乡。遇到因一时之过犯罪当死的人,朱寿隆都极力替他们脱罪。比如他曾经跟随狄青讨贼,狄青要处死几个不肯拼命作战的下属裨将,朱寿隆对狄青晓之以情,动之以理。他对狄青说道:"王师的任务是为民除害,效仿暴徒的行为治理军队,真的是我辈所愿吗?"狄青最终听取了他的意见,饶恕了下属将佐。
戎装狄青
以"厚和"著称的朱寿隆,听闻七条生命死在了火灾中,亲自前往火场查看。大火已经被扑灭,废墟中还有些零星的烟雾。只见残垣断壁、瓦砾参差,屋倒梁坏、一片焦黑。朱寿隆让人清理火场,很快死者尸体被清理出来,死者共计七人,有老有少。骨骸堆叠成一堆,几乎不能分辨,其惨状令人不禁落泪。
朱寿隆看到死者,职业的敏锐让他感觉这里有问题。大火发生时申谦一家七口没有一个人脱离火海,而是聚在一起被烧死。这很不符合常理。
朱寿隆在火场附近左右环顾,发现近邻寇远家门口高高竖起一个梯子。他询问四邻,此地为何出现一个长梯。四邻都说在火发前未曾见过这个梯子。朱寿隆又询问寇远门外放长梯何用。寇远是个老实人,听到朱寿隆的问询一时语塞,沉默半晌后回答说:"我准备用梯子修屋顶。"
令人生疑的梯子
朱寿隆问完寇远后心中已有疑惑。他打发寇远回去,又向地保打听寇远和申谦是否有怨。地保回答说寇远为人老实,和他人并无仇怨。只在近日,申谦强占寇远山地造坟,寇远和申谦交涉无果而返。且发火那日,寇远积极灭火,众乡邻都可为证。
朱寿隆隐隐觉着寇远作案的可能性非常大。他吩咐官差,把当地的惯偷拘捕一个来。很快官差就带来了一个惯偷,此人小偷小摸人尽皆知,曾经因盗窃多次坐牢。
朱寿隆对惯偷说道:"官差说你盗窃,可我念你家贫,只要你以后改过前非,从前的过错我都可以宽恕。一会儿我当着众人问你,申谦家失火你可看见,你就说看到寇远拿梯子进入了申谦家,只要你按我说的办,我就放了你。"
戏曲里的宋朝官员
吩咐好了惯偷,朱寿隆将众人召集起来审理案件。他对惯偷说道:"我知道你夜夜做贼,前几天申谦家的大火,很多人说是你潜入放火。你可速速招来,免受皮肉之苦。"
惯偷已经被事前安排好,他大声说道:"我确实每晚盗窃,只是申谦家的火不是我放的。那夜我潜伏在申谦家附近,我看到寇远拿着梯子进入了申谦家。片刻之后寇远就从申谦家出来,紧接着就起火。你可以抓他来问,看我说的对不对。"
月黑风高也。
朱寿隆让人将寇远带到堂前,寇远见有人看见过自己作恶就如实招供了一切。
寇远和申谦比邻而居,他们两家的山地也接壤。某天有个路过的风水先生对众人说,两家地界相接处靠着寇远一侧的山地是块风水宝地,在此地造坟必能使后代大富大贵。
申谦家有父子四人,家富人强、人丁兴旺。听到风水先生的传言,他们将祖坟迁到了寇远家的山地。寇远前去交涉被申谦父子连骂带吓给赶了回来。后来申谦父子索性在寇远家的山地开了一条大路,直通自家坟地。眼见自家山地被占去小半,寇远自思从申谦家要点地价,只当是卖给了他家。谁知申谦不仅不给钱,还表露出山地是他家祖坟所在,应该全部归他。
很多山川被传言风水极佳
寇远越想越气,就在一个夜黑风高的夜晚,带着利刃用梯子爬进了申谦家。寇远进去后见人就杀,听到动静逐个赶来的申谦父子一家七口陆续被杀死在一块。
杀人后寇远放了一把火,待火势起来后逃离了申谦家。他顺手将爬入申谦家的梯子放在了自己门外,谁想这个细节让他的罪行被揭发。朱寿隆听完供述后,依律处理了寇远。
这个案件时刻提醒我们,有些人看着好欺负,可他们被欺负过头后爆发起来比任何人都可怕。为人处世,千万莫欺少年穷。
在古代很多官员断案要么靠智慧,要么靠酷刑。前文提及的朱寿隆,他在审理纵火灭门案时,先是根据自己的臆断锁定凶手,而后利用"惯偷"栽赃嫁祸,手段实在是不高明。
笔者觉得他只是凑巧抓到了真凶,而真凶恰好是一个老实人而已。如若换做其他狡猾之徒,朱寿隆很有可能无计可施。这种方法最大的弊端在于,他可能栽赃一个无辜的人。
朱寿隆此案,只能用马马虎虎评价
其实在三国时期,就有个叫张举的人,他明确记录了生前死于火灾和死后被火焚烧的区别,笔者在其他文章中有过说明。而到了数百年后的宋朝,官员审理案件依旧存在不查验尸体而靠臆断的情况,比如上文提到的朱寿隆。这也从侧面说明,古代的文献记录流通的速度和广度非常受限。如若让朱寿隆知道了数百年前张举的案例,相信他也就不会使用那么低劣的手段了。
参考资料:《宋史》、《皇明诸司公案》等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如需转载请保留原文地址:http://www.gzkyz.com.cn/article/25123.html
冷眼话文史
倾诉你的情感,分享属于你们的故事Copyright 2005-2020 www.gzkyz.com.cn 【可可情感网】 版权所有 | 湘ICP备20010517号
声明: 部分信息与图片素材来源于互联网,如内容侵权与违规,请与本站联系,将在三个工作日内处理,互联网不良信息举报邮箱:*****@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