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7/14 10:17:16图片:未知人气:+
今晚,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开幕式将在国家体育场“鸟巢”举行。12天后,雪容融正式“接棒”冰墩墩。
从比赛场馆到赛事保障再到城市景观,12天里,“双奥之城”有条不紊完成模式转换。一切准备就绪,迎接北京冬残奥会开幕日的到来。
北京冬残奥会2022年3月4日开幕,闭幕时间为3月13日,共设置残奥高山滑雪、残奥单板滑雪、残奥越野滑雪、残奥冬季两项、残奥冰球、轮椅冰壶6大项、78小项,产生78枚金牌,比赛在北京、延庆、张家口三赛区的5个竞赛场馆举行,目前转换期工作已基本完成,各场馆、各领域工作准备就绪。
残奥会期间,将有9000余名志愿者参与服务,打造“无障碍的冬残奥会”,书写冬季残疾人运动历史的新篇章。
转场“冬残奥会”处处显贴心
3月4日,北京冬残奥会的大幕即将拉开。秉持着节约办赛的原则,冬残奥会使用的场馆全部沿用冬奥会场馆,实现一馆两用。但是,由于冬残奥会的特殊性,从设施到服务都需要转换,两地三赛区在冬奥会后随即进入转换期,目前各项任务已全部就绪。
国家游泳中心“冰立方”在圆满完成了北京2022年冬奥会的冰壶比赛后,将成为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轮椅冰壶的赛场。
据了解,冰立方在无障碍设施和服务保障方面力求尽善尽美,运动员、媒体及观众流线上的各种无障碍设施一应俱全,温馨又方便。
场馆的东侧有一条“之”字形、长达80米的无障碍通道直达冰场,它的宽度能容两辆轮椅并行。冬残奥会开幕后,这条无障碍通道将正式投用。由于冰壶赛场在地下一层,场馆还特意在入口处增加了一个1比20坡度的临时坡道,坡道总长度达到了140多米,可供运动员大流量穿行。坡道拐角处还装有广角镜和防撞垫。
运动员参加比赛后将进入混采区接受媒体采访。考虑到轮椅运动员的需求,混采区的挡板由此前的1.2米降到了0.6米,话筒的机位降到了适合轮椅运动员的高度,硬隔离也调整成了礼宾线软隔离,方便运动员和记者们交流。国家游泳中心运行团队新闻运行副经理张亨介绍,场馆西侧记者看台区的坡道,冬奥会时铺设的是地毯,这次全部换成了阻力较大、能防滑的胶面材质。
国家体育馆在冬残奥会期间依然是冰球比赛的主要赛场。但在冬残奥会冰球比赛项目中,运动员需要全程乘坐冰橇参加比赛,这种情况下,冬残奥会和冬奥会的标准冰球球场要求有很多不同。2月21日,冬奥会闭幕的第二天,这里就迅速启动了转换工作,球场转换首先要做的就是加厚冰面,从3.5厘米加厚到4.5至5厘米。因为残奥运动员是滑着冰橇比赛,冰橇的一头是击球的,另一头是尖的,是辅助滑动来戳冰的,这个尖很尖锐,如果冰面比较薄的话容易戳着冰的底漆。
不仅是冰面,针对运动员需要全程乘坐冰橇的情况,在从更衣室到比赛场地的通道上等运动员活动的地方,还专门加铺了300平方米的仿冰板,方便坐着冰橇的运动员自由进出;针对坐在冰橇上视线会更低的情况,运动员等候区的板墙也更换成了透明板墙。
冬残奥会期间,残奥越野滑雪和残奥冬季两项的比赛都将在张家口赛区的国家冬季两项中心进行。国家冬季两项中心在前期设计、建设中就贯彻了无障碍的理念,所有的永久设施和临时设施都能实现无障碍通行和无障碍使用。
针对残障运动员特点,国家冬季两项中心对混合采访区进行了细致的调整。冬奥赛事结束后,混采区的围栏、防滑垫和铁马已被移除,场馆对雪面高度、坡道坡度进行调整,并降低围栏高度,以便坐姿组运动员可以和记者在同一水平线上接受采访。
无障碍赛事环境彰显人文关爱
提供无障碍的赛事环境是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申办承诺。2018年9月7日,《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无障碍指南》正式发布,确保了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场馆无障碍设施建设规范化、国际化、人性化。
为保障残疾人享有高水平的参赛观赛体验,北京冬奥组委在57个业务领域中提出残障人士的特殊需求。从停车场到场馆各出入口,从公共区域到竞赛区域,无障碍道路、无障碍停车位、无障碍出入口、无障碍电梯、无障碍坡道、无障碍卫生间、无障碍更衣间、低位服务台、语音提示系统、无障碍标识系统等无所不有。
设施建设完备。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场馆高差约900米,依山势建设4组平台。平台间通过无障碍电梯、道路系统连接,减少山地建筑给残障人士带来的不便;国家游泳中心无障碍卫生间均使用电动门,镜子采用倾斜角度设计。
使用智能方便。北京冬奥村开发无障碍智慧服务平台,赛时通过手机APP人士提供无障碍路线导航。客房内,灯具、空调、窗帘可使用APP控制面板控制,家具摆放经过科学规划,务求实用、好用。
彰显人文关爱。国家残疾人冰上运动比赛训练馆场馆地面平整,所有墙面阳角均作抹弧处理,卫生间马桶采用双排水设计,墙面设有两个按钮,方便上肢、下肢残障人士使用。
赛场内的无障碍通道。
如今,北京冬残奥会开幕在即,“无障碍的冬残奥会”已准备就绪。届时,北京将承办所有冰上项目,延庆和张家口将承办雪上项目,预计736名运动员将在这里追逐梦想。
中国96名运动员出战
相比于冬奥会近百年的历史,冬残奥会历史并不长。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一些在战争中受伤的退伍军人试图重新参加滑雪运动,残疾人冬季体育运动逐渐发展起来。
中国体育代表团第一次参加冬残奥会是2002年美国盐湖城。近年来,中国残疾人冬季运动发展迅速,全国冬残奥运动员由原来不足50人发展到近千人,技术官员从无到有发展到100多人。
在2018年平昌冬残奥会中,中国轮椅冰壶队决赛6:5战胜挪威,为中国体育代表团夺得历史首枚金牌。
本届北京冬残奥会,中国体育代表团共有217人,其中运动员96人。运动员来自全国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包括汉族、满族、佤族、傣族、侗族、彝族、苗族等7个民族。
中国体育代表团运动员全部为业余选手,职业有工人、农民、学生、职员和自由职业者等。运动员平均年龄25岁,年龄最大的为45岁的高山滑雪运动员张海原,年龄最小的为17岁的单板滑雪运动员耿焱红。
栏目主编:陈华 文字编辑:龚洁芸
来源:作者:龚洁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