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情感网 > 情感生活 > 文章详情

机关办公室工作太累(办公室工作一天只不过动动手指头)

日期:2021-04-11 11:02:23作者:上海科协图片:未知人气:+

编辑:角落

做为每一个正常的“社会人”,朝九晚五或者朝九晚六,8小时或者9小时的工作制度让我们穿行于这个城市的两个固定的点:家和单位。为的是生存,为的是养家,也为的是追求更美好的生活而不得不去“向钱看”。

这里先不去比较某些大公司或是“拼着命赚钱”公司的996制度,单说是每周有固定2个休息日,每天8-9小时工作制的人们,为什么每天下班后还是觉得一身的疲惫和倦怠,比比工作了一天重体力劳动者或是室外工作者们,还是满脸写着“累”。那么我们在办公室工作了一天,也没有顶着烈日在室外拼体力靠耐力,仅仅是在办公室里动动手指头,眼睛看着电脑忙乎了一天,但为什么还是觉得这么累?

办公室工作何以让人如此疲劳?

或许是你在“情绪劳动”

情绪劳动最早由美国社会学家Hochschild率先提出,她把情绪劳动定义为“管理自己的情感以创造一种公正可见的面部和肢体的表现”,简单来说,就是维护工作中人际关系所必要的付出。这里的“人际关系”,包括和同事、上下级、客户之间的人际关系。而“付出”则包括忍耐、理解、退让、妥协、委屈甚至是强颜欢笑。比如,和领导、客户之间关系处理不好,可能即时会对你的工作产生影响。而和同事、下属之间的关系僵硬,可能会导致后续工作协调和推进存在很大问题,当下看不出来,但以后则贻害无穷。又如你觉得你的付出和回报不成正比而带着不公平的心态去工作,这会加重你的心理上的“不平衡”的负担而产生更多“累”的心理暗示。

这就是情绪劳动的重要性。中国人说为什么说“事情”?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想办好事,就必须处理好情,因为“事”是人在办,而人是有“情”的。

不是意志力枯竭了

而是心思太活络了

英国一家网站最近对“真实的”办公室工作情况进行了调查。根据收到的2000个回复来看,以8.8个小时为每天的平均工作时长,真正有效率的工作时间只有不到3个小时。那剩下的时间都花在哪里了?来看一下自己是否能够对号入座:

查看社交网络——44分钟

阅读各类新闻网站——1小时5分钟

与同事闲聊——40分钟

制作热饮——17分钟

抽烟——23分钟

处理即时信息——14分钟

吃零食——8分钟

在办公室做饭——7分钟

给伴侣/朋友打电话——18分钟

找新工作——26分钟

不言而喻,这种是真的很累,累得把心思都花在工作以外的时间了,真正的工作时间压缩再压缩,也就造成了之后的“加班”或者拖延症发作。正事儿闲事儿都是事儿,都需要占用我们的时间。也许我们体内有一个机制,能时刻发出信号指挥我们该干什么。谢菲尔德大学心理学家罗伯特·霍奇认为,工作中的疲劳可能跟这个机制有关。不妨把这个机制想象成一个住在你心里的小人,一会儿对你说:“休息一会儿刷会儿微博吧”;一会儿又提醒你:“快到啦赶紧工作!”不排除有真心热爱工作的人,但对很多人来说,工作是“得做的”或者“不得不做的”(have to),而摸鱼是你“想”摸的(want to)。一整天下来,你在“得做的”和“想做的”之间拉扯,失去了工作的动力,累得够呛。

越是高效工作越不累

越是摸鱼“休息”反而越累?

仔细想想,好像每个办公室都有一两个总是神采奕奕的人,而这些人往往也是工作效率最高的。但是如果你跟我一样,此时的电脑上打开了十几个页面,桌面下方的微信图标每闪一下都要点开看一下,一到下午还总忍不住要点奶茶外卖的手,我打赌你就是最容易感到疲劳的那一个。多伦多大学的心理学教授迈克尔·因兹利奇试图从演化的角度来为摸鱼“辩解”:人类做为一个有机体,不可能只做一件事,需要做很多事情来成为一个健康、繁荣的物种。早期人类要打猎采集、寻找伴侣,现代人面对的情况更为复杂,诱惑更多,处理这些事情的机制也更加繁忙,疲劳在所难免。

我们需要认识到,老板付给我们的工资里,其中至少有一部分工资是支付了我们情绪劳动的报酬。大家都能加班熬夜,都有聪明的大脑和不俗的学历,专业和经验都不错,凭什么是你而不是其他人来做这份工作?因为你能挨能忍,因为你受了委屈还能笑着面对,因为你有本事把上下级的关系处理地妥妥当当,客户的伺候地舒舒服服啊。

所以,对于情绪劳动也好,心思活络也好,如果我们用一种积极的心态去面对,而不要总觉得牢骚满腹,总认为是额外付出,那么其实我们的做事情会爽快很多,自然我们得到的机会也会更多,成长的速度会更快。

当然了,生活中996或者拼命工作而加班不断的人群非常多,这些人群在办公室中至少把百分之八十以上的精力花在了工作和创造价值之中,这才是真正让人感觉到累的源头。996也好,高效率的工作态度也好,都是基于一个健康的身体和健康的心理状态之下的。所以,不要总以为自己是最累的,真正比你累的人还有更多。

参考资料:果壳网百度百家号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如需转载请保留原文地址:http://www.gzkyz.com.cn/article/20610.html

上海科协

倾诉你的情感,分享属于你们的故事
私聊 +关注

手机版 | XML地图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5-2020 www.gzkyz.com.cn 【可可情感网】 版权所有 | 湘ICP备20010517号

声明: 部分信息与图片素材来源于互联网,如内容侵权与违规,请与本站联系,将在三个工作日内处理,互联网不良信息举报邮箱:*****@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