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情感网 > 情感生活 > 文章详情

如何学会放手呢(从4个方面学会放手)

日期:2021-04-09 08:52:22作者:涵妮妈妈育儿经图片:未知人气:+

周末带孩子在餐厅吃饭时,看到一个男孩大概6岁了,吃饭时父母帮着孩子夹菜并拿起纸巾帮忙擦嘴;在游乐区玩耍时,看到了他的妈妈蹲下帮孩子穿袜穿鞋;一会儿帮忙递水壶,一会帮忙擦汗,我在想,这些不是孩子自己就能做到的吗?

很多父母习惯于做孩子的“保护伞”,处处护着孩子,生怕孩子受到一点“风吹雨打”,这样会让孩子失去独立成长的空间,错失学习自控力的良机,孩子的成长是一个需要不断自我体验、自我负责的过程,只有父母学会放手,孩子才能获得真正的成长。

源于网络图

父母学会放手,给孩子尝试和体验的机会

每个父母都知道孩子独立很重要,也知道要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让孩子学会管理自己,但却不知道如何去做,我们经常见到的情况是:父母能帮孩子做的,几乎都会去做,由于父母剥夺了孩子自己尝试和体验的权利,还失去了学习自控力的机会。

记得在网上看到这样的故事:

有位中国父亲带着孩子的去德国旅游,有一天,在海边,看到一位德国妈妈在躺椅上看书,她的孩子却抓了一把沙子往嘴里塞。

这位父亲看到后,非常着急走上前去,提醒德国妈妈,“你的孩子要吃沙子了。”可是,那位母亲非常茫然。“那又怎么样呢?”她说,等他尝过之后知道沙子不好吃,自然也就不吃了。

那位父亲很愕然,如果这是在中国,大部分父母会阻止孩子,告诉孩子沙子不能吃,抑或是孩子自己放到嘴里发现难以下咽,结论是一致的,但获得这个结论的方式却不一样。前者,孩子获取的是父母判断之后提供的间接经验;后者,孩子却是亲身体验之后的直接经验。

只是差别就在体会上,回忆一下让我们印象深刻的事,你会发现基本上都是自己的亲身体验。有时候,成人眼里举手之劳的事,让孩子自己去体验,他们反而能从中体会到更多,对他们的影响也更深远。

孩子长大的过程,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这个过程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实践性。他们通过亲身体验才能明白许多道理,而作为父母应该尽可能多地为孩子提供体验的机会。

孩子的成长不能替代,父母往往太急于帮助他们,或者要求他们一出手就是正确的。可也正是这样,父母剥夺了孩子发现的机会,扼杀了他们学习的兴趣,打击了他们解决问题的主动性。

父母要学会放手让孩子长大,生活能力强的孩子长大后是充满自信的、有魅力的人。

别再怕孩子摔跤,孩子能自己爬起来

每一个孩子都会在成长的道路上摔跤、跌倒,面对这种情况,父母的做法大概分为两种:

第一种:当孩子摔倒,父母担心孩子摔疼了,立马跑过去搀扶,边扶边安慰。当父母流露出惊慌失措的情绪,本来没哭的孩子会受到父母的感染,从而产生恐惧紧张和委屈的心理,便开始大哭起来,越哄孩子哭的越厉害。

第二种:孩子摔倒时,暗中观察孩子的表现,如果觉得孩子摔的不严重,父母会鼓励孩子自己站起来,甚至视而不见,这无形中会让孩子觉得:摔跤并不是什么大事,孩子就会选择自己慢慢爬起来了,从而培养了孩子坚强的意志力。

对比这两种做法,无疑第二种做法是明智的,这种看似冷漠无情的教养方式,其实是一种更深沉的爱,这种做法能使孩子学会控制自己摔跤后的情绪和行为,提升自控力。

父母要认识到,孩子小的时候面对的是个跟头,将来还可能面对学习、工作、感情等诸多方面的挫折,如果你希望孩子坚强地面对那些“跟头”,就要从孩子小时候开始学会放手,相信孩子能自己爬起来。

当然在父母放手的背后,是给孩子创造自我成长的机会,在这个过程中,父母要注意以下几点:

1,见机行事,给孩子鼓励

放手让孩子爬起来,并不是一味地坐视不理,当孩子摔得较重时,父母还是要表达关爱的,否则会让孩子觉得父母不爱他,关键时候要给孩子鼓励,让孩子学会坚强。

比如孩子在学习中或其他方面“摔倒”(遇到挫折),理性的父母应该第一时间询问:“你还好吗?”聆听孩子们的感受,也是一种关爱。孩子们会因为父母的这个举动而感动和满足,重新获得力量。

2,分析原因,鼓励孩子“再走一次”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摔跤、跌倒,甚至受伤,这些都是难以避免的,孩子摔跤后,不能让孩子“白摔”,应该帮助孩子分析原因,让孩子学会保护自己

美国心理学者亚当·格兰特说,small wins(小成功)能帮孩子找回自信。如果一个刚学步不久的宝宝由于被小石头绊倒,鼓励Ta“再走一次”是重拾信心的最好办法,帮助Ta下一次再走同一个路段时摆脱犹豫。而当一个幼儿园的孩子如果因为穿裤子遭遇挫折,让Ta重新耐心来一次也是个重拾信心的好办法。目的是让孩子们获得这种心理感受——我犯了一次错误,现在我找到了避免错误的方法了。

父母们在面对孩子“摔倒”时,不仅要关心,但又不能太当回事,“摔倒”了孩子能“爬起来”并且“再走一次”才是一次完满的成长。

源于网络图

让孩子自己做决定,学会对自己负责

我们常常认为替孩子做决定是我们做父母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是我们忽略了一件事情,孩子虽小,但是他也有自己的想法、喜好和判断。他们可能比你更清楚自己喜欢什么,擅长什么。

记得小时候我的邻居家里有个9岁的男孩,他的父亲是篮球教练,为了他培养成下一个姚明,天天强迫他做各种训练,但是他对篮球压根没兴趣,经常想着法子偷懒。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看到别人在跳民族舞,立刻被深深吸引了,于是一有时间他就看着网上的教学视频反复练习。他爸发现后,胖揍了他一顿,但是他仍旧坚持不放弃,最终,他考上了北京舞蹈学院,成为了一名非常优秀的舞者。

很多父母喜欢为孩子做决定、替孩子做选择,在他们看来,这是替孩子着想,为孩子好,网络上有一句调侃:“有一种冷叫妈妈觉得你冷。”这样的例子在生活中随处可见。

记得在公园,看见一个孩子穿着单薄的衣服,在兴奋地玩皮球,妈妈手里拿着衣服站在一旁,其实,孩子处于运动状态,不容易感觉冷,可是,妈妈一直在催促孩子加衣服,其实并没有考虑孩子的感受。

父母经常会以自己的感觉来判断孩子的需求,然后自作主张地满足这个需求,殊不知,这未必是孩子需要的,父母正确的做法是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分析孩子的需要,并把决定权交给孩子,让孩子对自己的决定负责。

教育家蒙台梭利有一个“独立成长论”,她认为独立是所有生物自然发展的内聚力量。做父母的应该明白,事事帮孩子拿主意,虽然为孩子提供了比较优越、舒服的环境,却让孩子失去了独立性。要知道,依赖一旦成为习惯,就很难改掉。

如果我们认为孩子小,还不足以作出正确的决定,作为父母我们可以在与其沟通后,指导他们作出决定。但是如果一旦你同意了让他自己做决定,那么就应该信任他尊重他的决定,不要横加干涉。

如果孩子的个人决定经常得不到父母的关注,且父母长期过度包办,他的自主意识就会被抑制,自信心会受打击,可能会对自己产生消极的评价,长大以后,可能会缺乏判断和做决定的能力,缺乏责任感,缺乏主见。到那时即使父母想训练他让他自己作主,他的这种意识和能力恐怕也难以培养起来了。

不要随便给孩子贴标签,尊重孩子的个性

有这样的一则寓言故事,讲的是:

一头狮子一觉醒来,发现自己的尾巴上多了一个写着“驴子”的标签。

狮子十分恼火,想尽办法把这个标签弄下来,但却没有成功。

更让它恼火的是,每当它走在路上,其他动物都会指着它尾巴上的标签,小声地议论道:“那是驴子,不是狮子。”

一开始,狮子并不认为自己是驴子,因为它比其他狮子健壮,是一头彪悍的雄狮,与其他动物相比,自己的体型更庞大。

可是,说它是驴子的声音多了,它开始怀疑自己的真实身份。

一天,狮子气急败坏地质问另一头狮子:“难道你也认为我是驴子吗?”

这头狮子说:“驴子先生,你虽然长得像我,可你和我不是同类,你的尾巴上明白地写着‘驴子’啊!”

渐渐的,狮子接受了自己是一头驴子。

而这与人无异。

当一个人被一种词语名称贴上标签时,他就会作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的标签内容相一致,这种现象也被称为“标签效应”。

美国心理学家贝科尔认为:“人们一旦被贴上某种标签,就会成为标签所标定的人。”

请大家好好回忆一下,自己有没有说过以下这种话:

“我家的那娃有点胆小!”

“他啊,胆子太小了,见到陌生人也不喊人,像他爸小时候。”

“哎哟哟,别说了,笨得要死,什么都觉得很慢,愁死我了!”

“三分钟热度!”

“就喜欢欺负别的小朋友,气死我了。”

……

源于网络图

父母们可能会想:我给孩子贴的这些标签,是希望暗示和引导孩子往父母所期待的方向发展。但作为一个情绪管理能力还没有养成的孩子,一旦被贴上负面的、不好的、越轨的标签,不仅不会改变孩子那些在父母眼中的“不良行为”,反而会更容易加入“越轨”群体,更容易在“不良行为”的道路上越滑越远。

每个孩子都有很强的可塑性,孩子的缺点并未定型,只是暂时的,所以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不能只是对孩子错误行为方式一味的简单指责,而应该是给孩子示范正确的动作,这样才能有效地更正孩子的错误行为,同时夸赞可以很好地激发孩子改正缺点的积极性,这种方式教养出来的孩子,才会充满阳光。

作为父母,可以相伴孩子的前半生,却无法参与孩子的后半生。孩子终究有一天需要独立生活,与其替孩子遮风挡雨,包办一切,到不如适当放手,让孩子自己去体验,去摸索,去探寻自己想要的一切。只有这样,孩子才能走得更远,生活的更幸福。

关注【涵妮妈妈育儿经】,在这里获得更多的育儿知识,帮你解决育儿难题,如果你有好的育儿心得和体会,欢迎一起分享,让我们科学育儿,努力做不吼不叫育儿有道的好妈妈。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如需转载请保留原文地址:http://www.gzkyz.com.cn/article/20066.html

涵妮妈妈育儿经

倾诉你的情感,分享属于你们的故事
私聊 +关注

手机版 | XML地图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5-2020 www.gzkyz.com.cn 【可可情感网】 版权所有 | 湘ICP备20010517号

声明: 部分信息与图片素材来源于互联网,如内容侵权与违规,请与本站联系,将在三个工作日内处理,互联网不良信息举报邮箱:*****@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