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4-05 19:11:00作者:中国人的权谋图片:未知人气:+
在小说《三国演义》中,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刘备以皇叔之尊,为请一个山野村夫,不辞辛劳,前后三次亲自登门拜访,终于打动诸葛亮,拜为军师,征战天下,创建蜀国。唐代大诗人杜甫有诗赞曰:"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这其中,就涉及到几个问题,令人大惑不解:诸葛亮有经天纬地之才,为何深藏不露?刘备三次拜访才得以接见,从秋末到早春,何以拖延数月?诸葛亮为何不投曹操、孙权,而选择了势单力薄的刘备?最后出山之时,又为何交代其弟弟,照顾好田园,以待功成归隐?
要回答这些疑问,就涉及到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谋略问题。
谋略,根据出谋者和用谋者的不同,分为自谋和他谋。自己出谋自己用,是自谋。自己出谋,让别人用,就是他谋。无论自谋、他谋,都有一个基本的框架:布局。
想写好一篇文章,需要谋篇布局、搭设框架、理顺逻辑。想下好一局棋,同样需要谋划思路、总览全局。现代商业活动中,战略定位、战术打法、资源整合等概念亦层出不穷。正所谓"太阳底下无新事",让我们一起看看古人是如何布局的吧。
谋略论的精髓,正在于布局。布局的整体框架是:局前分析、对局或作局、入局、结局。
布局的成功与否,在于是否有精准的局前分析,主要包括两个环节:阴阳分析与生克分析。
阴阳生克、相加相减,无论成败,都会对原来的事物格局产生影响。总之,阴阳、生克、加减、成败,构成一个循环的框架,一个闭环模式。
阴阳生克是考察与分析,加减是制定行动方案,成败是方案实施的结构,回到阴阳,是对结果作出评估,消除谋略结果对可能带来的阴阳失调的负面影响。
这个模式的起点就是分析阴阳,是构思谋略的第一步,分析阴阳也就是察势:人势、地势、时势、事势、名势。
同样的事,不同的人说,效果不同。同样的人,说不同的事,效果也不一样。事势大,效果大。
时机把握也极为重要。正所谓"蛟龙未遇,潜水于鱼虾之间;君子失时,拱手于小人之下。"近年来小米雷军一句:"风口上的飞猪",也可见时机的重要性。
地势在军事、商务上都非常重要。山谷里的树,还不如山顶上的小草出风头,就是地势使然。有些事,在甲地办不成,在乙地就容易办;另有一些事,在乙地是大事,在甲地就成了小事。
至于名势,孔子有言:"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回到开头那一段三顾茅庐的疑问。诸葛亮之所以深藏不露,迟迟不肯出山,是因为他绝不只想当一个职业谋士,而要做管仲那样的丞相。这是他自谋的一部分。让刘备三顾而见,在于考察对方的诚意和对自己的需求程度。若是刘备抱着一种见不着就算了的态度,那就表明自己在他心目中没有地位,对自己的需求很低。在心中没有地位,那就在政治和军事上没有地位。对自己需求程度低,就随时有可能抛弃自己。
而作为他谋的"隆中对",诸葛亮提出的建国大纲可用八个字概括:"建基西川,联吴抗曹。"这个八个字,绝非心血来潮,满口胡说。而是诸葛亮对当时天下大势、力量对比、阴阳生克关系的深刻洞察。
他从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方面,分析了当时的天下大势。曹操占天时(挟天子以令不臣),孙权占有地利(长江天险),刘备占有人和。这是三国鼎立的基本依据,没有这个根据,就没有刘备的前途。天、地、人三道,各得一道则三国分立,三道兼得才有可能一统天下。三家之中,谁可首先具备这三道?在诸葛亮看来,是刘备。
三道之中,最难得的是人和。没有地盘,可以争取,没有时机,可以等待,但人和,更多的是道德情操问题,不能说有就有。这个分析,曹操也可能做过,他一直没有称帝,是个功利问题,不是道德问题。他也怕过早的去掉汉室的装饰,丧失天时之利。
诸葛亮的以上分析,就是阴阳分析。阴阳,就是我们现在通常所讲的形势分析、趋势分析。
阴阳分析之后,就是生克分析。生克分析首先要区分主体与客体。谋略学上的主体即是"我",可以是我自己,也可以是我们。而客体,即是"我之对象",适合于第二和第三人称的单复数的其他人、非人格的自然与社会存在物。
其次还要对客体进行区分,区分为与主体相生的客体或与主体相克的客体。
因此,生克分析,本质就是对主客体之间的生克关系的分析,请看下表:
自上而下,相生相克的程度逐级递减。提高客体的相生程度,降低客体的相克程度,是谋略追求的目标之一。
任何事物都在一定限度内保持之间的性质。真理往前多走一步就是谬误。正所谓物极必反、盛极而衰、月满则亏,一阴一阳为之道。人生就是一场不断布局,不断认清自我的过程。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任何事物,发展到了一个极端,就必然走向另一个极端。借用德国古典哲学大师黑格尔的说法,一切事物都包含其自身的否定。这也是道家老子哲学的主张之一,也是儒家所解释的《易经》的主要论点之一。中庸之道,儒家的人赞成,道家的人也赞成,"反者道之动"历来是两家的格言。
有了上面的阴阳、生克分析,根据对局的策略,可以推知未来的成败。无论成败如何,也都会对原来的事物格局产生影响,这就是"隆中对"分析框架的最后一步。
考虑到成败的人很多,但考虑到成败对原有格局产生影响的人很少。道家庄子是最早注意到这一点的人,他在《庄子》一书中,借孔子之口说出:"事若不成,则必有人道之患;事若成,则必有阴阳之患;若成若不成,惟有德者能之。"
诸葛亮就是这样一位有德者。尚未出山,已经考虑到了功成以后的阴阳之患。这样就可以回答上面的第四个问题:如果孔明辅佐刘备打下江山,外部相克的关系便结束了,内部相生的关系转变为相克关系,此所谓"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范蠡懂得这个道理,功成之后,远走高飞。韩信不懂,身首异处。诸葛亮当然不会不懂,因此预先埋下伏笔,功成身退,归隐山林。这也是他自谋的一部分。
下一篇,我们将分析布局的其他三个阶段:对局、入局、结局以及结局之后的阴阳之患。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如需转载请保留原文地址:http://www.gzkyz.com.cn/article/18840.html
中国人的权谋
倾诉你的情感,分享属于你们的故事Copyright 2005-2020 www.gzkyz.com.cn 【可可情感网】 版权所有 | 湘ICP备20010517号
声明: 部分信息与图片素材来源于互联网,如内容侵权与违规,请与本站联系,将在三个工作日内处理,互联网不良信息举报邮箱:*****@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