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9-16 10:22:59作者:慧眼看知识图片:未知人气:+
千年前,司马迁曾写下“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是古人对于死的定义。
听完这句话后,死对于人们仿佛变成了一种慷慨激昂的事情。很多的仁人志士,前仆后继,不断赴死,只为了成就心中的理想。这些死都是伟大的,是值得我们所有人去学习的。
但是,历史上也有像秦始皇一样的人物,极其的恐惧死亡,妄想获得长生不死,所以才有了之后徐福带领五百童男童女到蓬莱求取仙药的故事。而且相传徐福还日本人的祖先。
可见,要不是秦始皇怕死,便不会有徐福能够趁机到日本的机会,也就不会有现在的日本。这冥冥之中,真是因果相连。
现代人对于死亡的恐惧相比于古人更甚,因为物质的丰富,生活的美好,让人们有了更多的想要活下去的念想。
正如之前有一首流行歌的歌名《世间美好与你环环相扣》,所以,太多的美好故事,让人们不愿去死了。
但是,人终究是要奔赴死亡的,没有谁能够逃离死亡的魔爪,它伸向谁,谁就必死无疑。
那么人死后,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呢?
人死后,身体也会出现一连串的反应,这些身体的微妙的变化,在人刚死的那一段时间里面,还在不断地延续着,仿佛这个人还没有完全离开人世,他纵然停止了呼吸,可是他还是有温度的,他的样子就像是睡着了,不管亲人在他的身边怎么摇,怎么叫,怎么呼喊他,他都听不见,也没有再去回答。
而且,刚死一刹那,人身上的血液还是处于流动之中,这是由于惯性的作用,所以身上还有余温的存在,但是不一会儿,人的心跳早已经停止了,血液也停止流动了,停止流动的血液在动脉和静脉之中,凝结成一块一块,就像是我们杀鸡时候取出来的鸡血,血液已经无法运输氧气,这样造成了细胞缺氧。
我们都知道,身体里面的细胞缺氧,容易造成了细胞里面的线粒体不能进行有氧呼吸,线粒体也无法做到有效的有氧氧化,这样造成的现象就是身体里面的细胞的大量死亡,大量死亡的细胞进一步加速身体的变化,最显著的一个现象就是人死后脸上的肤色变化。
一般脸上的颜色会呈现出来苍白色,而且这种白有点儿类似于我们看鬼片时候,那些灵异鬼怪脸上的白,所以说,这是一种恐怖的白,而之所以出现这种白色的原因就是因为重力的原因,血液都沉积在身体的较低部位,脸上由于处于较高一些的部位,所以血液不容易形成沉积。
确实,这个白色有点吓人,但是,身处在死者身边的亲人才不会去顾及这些变化,因为能够陪着死者走完他人生的最后一程,什么恐怖和吓人,都在亲情之中慢慢的融化掉。
因为血液已经不能够流动了,人体的各种器官也无法正常的运作,人死后,尸体渐渐地冷却、我们都知道,正常人的体温是37度,但是,死掉的人的体温都在37度以下。
而且,这个温度还在不断地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体温度会从37度下降到36.2度,再下降到35.4度,再继续下降,几乎每一个小时下降0.8度。这就是尸冷。
随着尸冷的这个过程结束之后,我们会慢慢地发现,死者的身体早已经僵硬,寒冷的身体直直地僵住,任凭你怎么动,把手脚弯曲、腿弯曲等等,都会变得更加的困难,因为僵死的身体,不允许我们对死者做过多的接触,仿佛在告诉我们,不要再碰了,让他们安息吧。
是的,虽然他们的脸色苍白,看起来有点恐怖,但是他们却是非常安详地离开这个世界,仔细地看,死者的脸上的皱纹早已经被淡化了,而且许多地方的皱纹也已经悄悄地躲起来。
死者看起来异常的年轻,好像死了之后,他们的容貌在一点一点地恢复,恢复到自己年轻的时候,有点返老还童的意思。
其实,在死者的体内,特别是大肠这些地方,还聚集着不少的细菌,因为死者的体温丧失,导致大量的细菌开始繁殖。
由于生前吃的食物还没有完全地消化掉,导致真菌的繁殖,细菌和真菌这类生物在死者的体内慢慢的繁衍生息,在它们繁殖的过程中会产生气体。
所以,死者的肚子会变得涨涨的,这就是里面有气体的缘故,到了这一步,基本上科研断定死者的体内已经腐烂,之后,这些臭气会慢慢的从死者的身上散发出来,令人作呕。
这就是尸体发臭。发臭的原因就是因为这些细菌和真菌共同作用的结果。
最后,当死者被推进火葬场,由于高温灼烧的缘故,死者的尸体还会猛得动弹一下,让很多人误以为亲人返阳,这是错误的。尸体之所以动弹,是因为高温灼烧,身体的很多组织共同作用的结果,并不是人真的活回来了。
最后的最后,死者变成了一坛骨灰,或被洒向大海,或被埋在地下,只剩下一个墓碑,让后人知道他们来过。
在文章的最后,我想说,我们无数次害怕死亡,也无数次很无奈地活着,有时候一次又一次的,在各种死亡的害怕里面看淡了这一切,以前觉得死亡之后,人就窒息了。
特别是把你放进那个小棺材里面,再也不能呼吸了,这种窒息的感觉,是多么的痛苦。
但是,现在人生的经历教会我们,其实,很多东西比这种窒息感还要痛苦,看淡死亡,不然只会整天在这威胁之下,惶惶不可终日。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果侵权请联系删除。
严禁抄袭及转载,违者必究!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如需转载请保留原文地址:http://www.gzkyz.com.cn/article/105747.html
慧眼看知识
倾诉你的情感,分享属于你们的故事Copyright 2005-2020 www.gzkyz.com.cn 【可可情感网】 版权所有 | 湘ICP备20010517号
声明: 部分信息与图片素材来源于互联网,如内容侵权与违规,请与本站联系,将在三个工作日内处理,互联网不良信息举报邮箱:*****@qq.com